■增强大学生体质系列评论之五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通盘考虑学校体育工作和事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有机融合。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因此大学体育承担的工作范围更广、任务更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借鉴域外经验,以更好推动校园体育发展,增强我国大学生体质。
在价值理念上,运动已经成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国一流大学中,虽然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学体育的价值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肯定和推崇,既包含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包括了体育对大学共同体构建的关键性。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布朗大学在其使命宣言或理念中均有谈及体育运动的价值。鉴于此,我国大学可以在进一步明晰校训、校歌等学校价值理念的陈述中融入体育与运动的元素,让大学生深刻领会体育运动的意义。
在课程设置上,体育课程与公共健身课互为补充。在美国,一部分大学取消了体育必修课,代之以健身公共课。也有不少大学保留了本科毕业生体育课程的必修学分。以哈佛大学为例,其既有专门的公共体育课也有俱乐部开设的课程,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提供免费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参加。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专业性,通常在一个项目上开设系列课程,如成人游泳、儿童游泳、美国红十字救生员证书等系列会员制收费课程,训练内容包括自由泳的速度与耐力、高级蝶泳、中级游泳、踩水游泳等;二是国际性,开设的课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项目,如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合气道、以色列马伽术、北欧滑雪、巴西柔术等;三是多元性,如水上项目设有专供残疾人训练的游泳。我国大学也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在体育课程之余,低价或者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充分发挥体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师以及体育类社团的作用,分层开设相关运动课程,也可以根据授课学生情况以及场馆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充分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运动和技能提升需求。
在组织架构上,统筹协调全校体育事务。通常美国一流大学的体育事务涉及健康教育、娱乐、体育教育、校内体育和竞技运动等多项事务。在此之下,竞技体育的治理是美国一流大学内部体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分为独立型和非独立型。前者即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主导,由校内竞技运动系组成治理机构,在学校内部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负责治理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和竞赛;后者由各系分管竞技运动的主任负责,治理机制相对松散,由多领域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多方共治,如竞技运动委员会、理事会等,管理人员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的配备方式。随着我国体教融合的推进,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是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本校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如何领导和组织学校的各项体育事务,在原有的机构设置基础上,考虑是否需进行机构重组或成立新的机构等。
在体育文化上,营造链接学校和地区的体育文化,构建身份认同。欧美一些知名高校,往往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体育竞技文化,并使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体育之风盛行也是西方社会崇尚竞争在大学里的自然表现。在体育物质文化上,美国高校体育场馆数量众多、设施全,所有深受师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都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如耶鲁大学有包括橄榄球馆、举重馆、曲棍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在内的19个体育场馆。而且,历史悠久的学校体育馆的故事总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使得很多师生对这些场馆有着深厚的感情及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在球迷文化上,美国高校体育赛场上的球迷包括在校学生、毕业校友、当地居民等,属于某所大学学区的主要人群,核心结构稳定,价值观趋同。每当有校际之间的比赛时,球迷身着特定标准色、吉祥物的校服结伴观看比赛,并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助威,进一步地建构起学生对于学校以及社区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由此,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时,也应重点突出体育文化,从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标识、体育人物、体育新闻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创造和传播。比如,整理大学体育历史故事,重视大学体育新闻的采访和发表,重视大学体育校际赛事的组织和宣传,突出大学体育人物故事的宣传和挖掘,营造正面的榜样形象,由此推动大学生热爱体育、增强自身体质。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