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1日 星期二
我在清华教“制造”
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董鲁皖龙 文
“大家看清楚啊!首饰很小,填涂色彩一定要小心,要保证上色均匀。”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课教师邢小颖(前左)清亮的嗓音、趣味性的讲解以及手把手的指导,让她的课很受学生喜爱。
2021年12月2日,在“个性化首饰设计与制作”课堂上,学生们完成首饰抛光后展示自己的双手。双手的背后,是他们在技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
在吉他的制作实践课上,一名学生在认真制作吉他指板侧边音点部分。通过选修实践课,学生们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个性化首饰设计与制作”课堂上,学生们用什锦锉刀认真打磨首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推出的选修课,对清华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都很有吸引力。
在手工制作创新实践课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课教师周冰科(左二)为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演示。在中心举办的2021年实践教学讲课比赛中,他和邢小颖都获得了一等奖。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课教师杨忠昌(右)帮助学生调整吉他琴颈与琴箱之间的角度。外表帅气、一丝不苟,是学生们对杨老师的一致评价。
课堂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课教师王龙兵(右)为学生进行抛光操作演示。他和邢小颖一样,也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视频 视频制作:冯子琪

    “现在,填珐琅的技术演示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自己上手填充,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2021年12月2日,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个性化首饰设计与制作”选修课上,邢小颖的嗓门很大。即使现场机器轰鸣,她的声音,每一名学生都能听见。

    看到学生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动手制作自己的首饰,邢小颖笑着说:“现在大家是眼睛看会了,手可能还没学会。一会儿大家操作时有任何问题,老师会随时提供帮助。”

    “从事实践课教学,其实心理压力挺大的,尤其是给清华学生上课。实践课操作环节多,不仅要保证演示过程行云流水,还要努力让学生都能听明白,对自己是很大的考验。”邢小颖深有感触地说。

    自从2014年来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邢小颖,从未停止提升自己。理论基础薄弱,她积极参加进修,完成了专升本;技能水平不够,她潜心钻研、申请专利,成功评上了工程师职称;为提高教学能力,她自主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为了让实践课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她着力将大国工匠的故事融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刻苦钻研的精神、感悟迈向制造强国的自豪。

    “清华的学生如果了解一线是怎么生产的,比如机床如何使用、操作,就会在设计时更加得心应手。”邢小颖说,实践课,不仅要让学生有产品、作品的收获,更要有精神上的收获。

    从刚来时的惶恐不安到如今的得心应手,邢小颖最感谢的还是清华大学“大胆用人”的政策和完善的交流培训平台。除了邢小颖,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还有30多位实践课教师毕业于职业院校。

    在木乐木艺实验室的课堂上,杨忠昌不仅教给学生如何手工制作吉他,还要讲解吉他的材料、结构以及共振原理等。而在设计课程时,针对不同课时要求,他也要相应调整课程内容的难易、深浅。

    从2013年来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杨忠昌带过制造工程体验、实验室科研探究、金工实习、工业系统基础等多门实践课。“我们的实践课,不仅要带学生做出产品,还要讲清楚所有的知识点,甚至需要把团队意识、成本意识等设计到课程中去。”他说。

    “面对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人才工作一直处于中心建设的核心地位。”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说,打造一支高水平实践课教师队伍,一方面靠交流培训,另一方面要靠教师的“自我驱动”。

    近年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践行“塑造创造性劳动价值观、培养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传授制造工程知识”三位一体工程训练教学理念,进一步建设集工程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工程文化素质训练于一体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建设制造强国的创新型劳动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