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202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学生等约1.5万人次在线参会。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靳诺、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等8位知名专家学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26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本版集纳专家发言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探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方法途径,推动教育系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杨晓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原创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在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彰显其重大意义和思想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爆发出长期积累的强大能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拓展和升华,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旗帜、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中流砥柱,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构了现代化发展的文明逻辑,创造了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处理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创造性思想,对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王炳林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个全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决议》郑重地重申这个重要论断,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入研究“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定位,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砥砺奋进中把“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主动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善于把握历史规律、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开辟未来的意志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增强主动求变意识,提升把握历史主动能力。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支撑和灵魂才书写出壮美诗篇,创造出人间奇迹。进行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决议》是新时代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生动体现,使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王易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是因为与我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且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最后,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科学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张士海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把握:从理论逻辑角度,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逻辑角度,必须科学把握“飞跃”这一关键词。为了解决“站起来”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了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了解决“强起来”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现实逻辑角度,必须科学把握“新”这一关键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呈现,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洪晓楠

    《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比如,中国哲学有唯物主义传统,又富于辩证思维,与辩证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本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沿袭了传统的“天下”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航向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资源的当代价值,并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三重成果

    庞立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新时代的重大思想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实践成果,就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同时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解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彰显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文明成果,体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且内涵日益丰富、内容日趋完善、意义愈发彰显。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

    从“两个结合”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

    刘凤义

    《决议》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原创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新发展规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协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按比例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利用国际分工繁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天下”胸怀。坚持新发展格局下的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归宿。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 

    骆郁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普遍真理,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它是渐进性与突破性的统一,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化中国”的统一,是中国化和“化中国”相统一的新的飞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破性的创新理论成果,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成果。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成果,是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来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作者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武汉大学教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本特征

    艾四林

    《决议》重点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了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历史性。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历史逻辑。《决议》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新认识,也是对过去历史总结的继承。

    二是理论性。历史经验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这些历史经验贯通历史、现在、未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严密的历史经验体系。由此,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历史经验理论,使我们党对党的历史更加自觉、更加自信。

    三是实践性。历史经验具有实践逻辑。这些历史经验来自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四是真理性。历史经验具有真理逻辑。总结历史经验,根本一条就是实事求是。这些宝贵历史经验是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客观真理性。

    五是世界性。历史经验具有世界逻辑。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六是开放性。历史经验具有未来逻辑。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来,也得到了历史检验,必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历史经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坚持中国道路”的真理性

    仰海峰

    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后发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困境。简单沿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前进,已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自身问题出发寻求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证明了“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的真理性。相比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独特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两个确立”是理论与实践上的理性自觉;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合理引导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线性”的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时空压缩”特征,加上世界历史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总体性特征,《决议》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对现代化的总体把握,这是对中国历史与当下发展情境的理性自觉;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唯物史观是理论飞跃的基础

    吴宏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理论飞跃问题高度关注。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中探索理论飞跃问题,显得至关重要,能够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最为基础的学理支撑,即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和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关的,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飞跃获得了唯物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和思辨哲学的内在飞跃不同,是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是现实的要求导致的理论飞跃。理论飞跃是历史条件的决定性和理论自身超越性的统一。在唯物史观看来,理论飞跃包括两个要素的统一。一方面理论飞跃受制于历史客观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今天面对历史变局,人们想要通过理论的构想,来为现实寻求确定性。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但这一反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是在前瞻性的意义上,对现实提出“要求”,决定理论创造的程度和理论飞跃的程度。另一方面是理论创造。理论飞跃是理论家或思想家的创造性思想的成果,没有理论家和思想家的创造性发现,就不会有理论飞跃。理论来源于实践,但不是自发产生的,改变和引领现实,是理论飞跃的原动力。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实现新的飞跃。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进智慧和力量

    蔡文成

    《决议》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要树立正确党史观,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二是坚定政治自信,增强政治自觉。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三是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是坚定主体自信,增强主体自觉。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百年奋斗史锻造了中国共产党

    刘吕红

    党在百年奋斗中历经千锤百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引领中国发展和推动人类进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第一大党。一是坚持创新理论武装,锻造强大思想武器。百年来,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二是始终根植人民沃土,汲取砥砺前行养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是担负民族复兴使命,搏击风雨百炼成钢。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也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四是不断拓展世界眼光,主动融入世界文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坚持胸怀天下,开启自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文明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是集成运用策略法宝,永葆肌体细胞健康。百年来,党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人民衷心拥护、不畏任何强敌、勇于修正错误的强国强党之路。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对世界历史意义重大

    胡大平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不仅对于中华民族,而且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巨大的意义。从理论看,新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实体现了这一追求。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过渡形态,但其道路代表着第三世界现代化的现实性,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昭示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可能性,从而打开了新文明想象。从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其最宝贵的成就之一便是新文明形态的创造,这亦是中国道路的最高价值。从现实看,五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文明赤字的破解,是符合当代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文明新形态。

    在总结百年历史经验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迎接新的赶考的号召,不仅表达了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而且以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巨大的文明使命感充分表达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彰显出越来越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和新文明探索的价值。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民族复兴

    孙秀玲

    百年党史证明,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形成巨大政治勇气、凝聚强烈责任担当的前提,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是历史主动精神的伟大觉醒。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践行着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的主题,以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总结三大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理论动力和实践经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统揽全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坚持和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对重大问题作出决议是加强思想建设法宝

    王淑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坚强的领导力,与我们党一贯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在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问题上形成历史决议,以统一思想认识、消除错误思想干扰,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方式。1945年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通过检讨和总结党的重大问题,弄清党历史上的路线是非。1981年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结和评价,进而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决议》主要是从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方面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勇毅前进。虽然三次历史决议产生的社会条件、时代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在重要的历史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加强了全党团结,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与其善于吸取教训、善于纠正和改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密不可分。显然,对党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议,是我们党工作的一个基本方式和惯例,也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法宝。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充分认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张润枝

    《决议》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两个革命”相伴相随、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社会革命是目的和方向,自我革命是先导和保证。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了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和推动了伟大事业。伟大自我革命之所以能够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由我们党作为推进中国社会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的。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引领、纪律作风的保障、组织建设的基石等方面。社会革命确定了自我革命的目标、明确了自我革命的任务,百年党史中自我革命始终反映社会革命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应持续推动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革命中的迫切要求;凸显斗争精神,应对社会革命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强化自我监督,释放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保障推动功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深刻把握“十个坚持”的精髓要义

    杨仁忠

    《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依据。从历史逻辑看,每条历史经验都经历了党百年历史的沉积、百年奋斗的锤炼,蕴含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长度和底蕴深邃的文化厚度。从理论逻辑看,每条历史经验都经历了百年的思想孕育、理论演变和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从实践逻辑看,每条历史经验都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生动实践的结果,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智慧结晶。“十个坚持”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基本途径、道路遵循、外部环境、精神力量、重要法宝、根本途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十个坚持”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十个坚持”是面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徐蓉

    《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是对我们党长期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概括。一要以党史观认识其内容框架。正确的党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进程中,为理解“十个坚持”寻找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二要以实践观发现其生成逻辑。“十个坚持”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性实践的深刻总结。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和探索中,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这种实践,既从历史中走来,又面向未来展开,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而且有助于我们考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十个坚持”的科学内涵。三要以发展观把握其未来指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之路,是一条从艰难困苦中走向成功的道路。“十个坚持”既让我们看到丰富的历史经验,又为我们储备了走向未来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更加自信地走好发展之路的精神支柱。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

    曹萍

    《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文明是表征人类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是划分社会历史发展的范畴。资本主义文明超越了以往的文明,但它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点”,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文明所代替。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正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华文明才重获新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不断积累着丰富的、生动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它由“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亮眼的文明成果,开拓了从自发到自觉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为各国文明交往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系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顾红亮

    《决议》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面向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性任务,充分体现了后继有人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一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爱之,爱护引领未来的接班人。在百年党史中,后继有人概念有深刻内涵,关键含义在于爱护和培养一批批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面向未来,抓好后继有人,要有新思路新办法,要爱护好、发挥好干部、党员和人才三股重要力量。要关心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成长,要关心先进青年党员的成长,要关心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的成长。二是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抓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人。三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和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建立基于信任的人才使用机制,为各行各业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要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契机,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好人才基础。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推动全会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全面推进全会精神“三进”

    靳诺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头等大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新的历史决议精神。

    要全面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决议》的重大意义。全会在建党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的特殊历史时刻,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总结重大历史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必将有力指引我们更好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要全面融入《决议》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要全面体现《决议》七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一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三是把握“十个明确”,深入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四是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五是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13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要密切关注《决议》中的创新性论断,特别突出《决议》中的关键性论断。

    要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决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要聚焦明理明道,在深化和升华上下功夫;二是要聚焦入脑入心,在专题化和精准化上下功夫;三是要聚焦融会贯通,在生动化和形象化上下功夫;四是要聚焦落地落实,在教师和教材上下功夫。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评议组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逄锦聚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首先,要认真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发展的理论,要坚持学原著,在真信、真学、真用上下功夫;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以科学的态度学,重点是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观点;要理论联系实际学,重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要在学深学透的基础上,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哲学基础、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历史地位、世界意义等进行深入的学理性阐释。要揭示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再其次,要跟踪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学。要跟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把握世界变局和时代脉搏,联系实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学。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二是要做好全会精神“三进”工作,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三是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建设好教师队伍。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教授)

    依托学科专业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

    黄蓉生

    对于高校系统、思政战线而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立足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切实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在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全会精神成果上下功夫。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教师是关键。明道、信道和传道,前提是要“知道”。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先学一步,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讲透彻、讲清楚全会精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者,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讲透彻、讲清楚全会精神成果上花力气。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做到讲透彻、讲清楚,努力把全会精神成果的内容体系有效转化为课堂讲授的学理体系,再由学理体系有效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认同体系,进而上升转化为理论信仰体系。要创新运用四种途径,即专题式与渗透式结合、党的创新理论与党史学习教育整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思政课规定教材与

    全会精神阐释读物配合等。

    在依托学科专业研究全会精神成果上做文章。一要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各二级学科,加强对全会精神和《决议》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的研究,以及对若干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理论的阐释。二要建好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完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以更好地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以党史研究为基础开展党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阐释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概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党史党建专门人才。

    (作者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西南大学教授)

    发挥《决议》的思政功能

    陈金龙

    《决议》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一,涵养历史观。《决议》对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具体总结,其总结历史、评价历史的科学、理性态度,有利于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第二,增进政治认同。《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新时代重大成就的全面系统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方略,有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国家发展进步、国际地位和制度优势,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党的百年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第三,提升道德境界。《决议》充分表达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美好生活诉求、实践智慧的尊重,有利于涵养人民情怀。《决议》充分体现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是无数革命英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有利于强化奉献精神。第四,涵养国际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彰显了国际担当,有利于培育世界眼光。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

    万美容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既要积极参与党的理论创新伟大事业,也要积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铸魂育人。一是要提高自身素养,更加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历程及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要建设好思政课,坚定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坚持不懈通过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三是要服务于全党全社会理论武装工作,更加积极地投身理论宣传、理论宣讲,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