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奔波在水资源守护前线
通讯员 江倩倩 包晨静
孔海南(前排左二)与学生在水样测试现场。

    “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说这句话的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孔海南。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他曾笑言:“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都和水打交道,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上世纪90年代起,洱海长期遭受湖水富营养化折磨,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湖水水质急剧恶化。洱海水环境恶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这场洱海保卫战中,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用十余年的积累、5年的实践、3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水质从浊到清,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II类、Ⅲ类水质标准。

    十余年来,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线,目前有20余名师生常年在大理等地进行实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他们把课堂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做实验,是每天洱海水质监测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八点半出发,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团队全身心投入在科研工作中。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上交大人在洱海治水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在守护洱海这场说干就干的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验收的一个个项目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一个个新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在孔海南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在他的支持下,团队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了赴海外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此外,他还给年轻人创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项目研究中得到锻炼。

    何圣兵带领的湖库水质改善及水生态修复科研团队,主持了20余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水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王欣泽带领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科研团队,瞄准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开展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了处理分散型农村污水的土壤净化槽技术、面源污染区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以及以湖库流域内污水回用为目标的深度处理技术。

    将洱海精神代代传承

    在教育教学上,团队围绕河湖富营养化治理,用一流科研反哺一流教学。让学生们亲临现场实践体验,是团队的教学特色;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团队传承的信仰。团队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团队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洱海项目研究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实习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常驻洱海研究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成果,提出解决洱海水污染问题的相关方案。团队培养的学生中,有深耕学术领域的学者,有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还有扎根基层、造福地方的管理者。

    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孔海南萌生了成立“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的想法。他多方奔走,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与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总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理研究院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等单位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用以培养洱海保护英才并资助洱海保护科学研究。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