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湖北大学:赓续九秩初心 培育“三型”人才
刘建平 王世敏 吴文华 许紫薇 鲜文涛

    湖北大学1931年因教育救国而建,始终担当育人育才使命。九秩春秋、筚路蓝缕,六易校址、八更校名,薪火相传、文脉不息。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大学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明确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交叉复合型“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本科教育体系,形成了在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12310”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模式。

    90年弦歌不辍、桃李芬芳,湖北大学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余万人,他们因“求真务实”的品格深受社会欢迎和认可。一批优秀校友成长为湖北乃至全国党政管理、教育科技、新闻出版、企业经营等领域的骨干,学校也被誉为“培育优秀干部、优秀教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摇篮”。

    以构建“大思政”新格局铸魂育人

    “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向‘世纪少年’送上祝福”“这里是哲学学院,下一站@艺术学院接龙”……今年“七一”建党节前,湖北大学各院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掀起歌曲《少年》传唱热潮,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大学建校90周年。

    湖北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在总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锤炼品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课堂教学这一人才培养主渠道,湖北大学实施思政课程“同课异构”与课程思政“异课同构”创新融合计划,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2021年上半年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成果展演等,以鲜活的案例重现经典文献的历史背景和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新颖的教学形式广受学生好评。

    各院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沟通”“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据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郭志文教授介绍,他们在“管理沟通”课程中深度挖掘30个知识点的思政教学元素,整理了70多个思政教学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管理伦理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服务学生、网络阵地等方面,湖北大学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载体,加大思政工作创新力度,让学校思政工作百花齐放。2021年暑期,学校组建近500支学生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党史学习教育、政策理论宣讲、国情社情观察、优秀校友寻访、乡村振兴助力等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首次举办了“正青春·在路上——云端看实践”网络直播活动,连线各团队分享实践经历和成长收获。“实践内容好,有时代意义。”近3万人次点赞留言。

    以科教融合理念育拔尖创新型人才  

    大学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综合成绩排名前列,获得“挑战杯”竞赛等多个奖项……今年6月,湖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楚才学院2017级理科班学生刘佳鹏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大二时,他就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贤保教授和梅涛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开展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相关研究。谈起自己不断进步的原因,他说:“学习是一条腿,比赛科研则是另一条腿。”

    在湖北大学,像刘佳鹏这样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得益于学校大力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培养教学、科研双优的教师队伍,一批高水平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潜能;科研团队和科研实验室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尽早让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接触科研。

    李草是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师,主要教授“高分子材料概论”等课程。在课堂上,他会引入新的科研进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实际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他也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去反哺科研工作,帮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培养也很重要。”他说。

    湖北大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完善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立项和社会实践,建设创客空间等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了一大批“科研苗子”。据统计,近年来,全校共有1200余名本科生参与教师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550余篇,并获发明专利74项。 

    以产教融合模式育卓越应用型人才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引导下,湖北大学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新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立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2020年11月,湖北大学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成立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4个新工科学院,并与全国16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署校企共建协议。近年来,各学院陆续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新兴专业,着力培养一大批管用实用的应用型人才。

    今年9月23日,湖北大学—中科曙光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接受了教育部门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考察,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是湖北大学获批的3个“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计划之一,学校还与中兴通讯共同开展信息通信类专业校企合作育人,发挥圆通科技原创科学工作标准体系等优势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湖北大学还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中小学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深入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如公共管理学院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培养卓越治理人才,新闻传播学院构建基于政产学“三螺旋”模型的融媒体课程体系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师范学院与地市教育部门共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培养卓越师范人才。学校先后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1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10项。

    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率先在国内打造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创新实践、创业实战“四实一体”的多元化实践平台体系,与全国众多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公司等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打通了实习和就业之间的通道。学生以团队模式进行旅游规划实地作业,近年来完成了海峡西岸旅游总体规划、福建省旅游总体规划、大连市旅游总体规划和湖北省40%以上的重大旅游规划,专业带头人马勇教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以学科融合发展育交叉复合型人才

    头戴专业设备,观众就可以近距离看到还原的曾侯乙编钟,根据软件提示顺序用手中的木槌“敲击”后,美妙的编钟曲目就能流淌在耳边……今年10月18日,湖北大学《编钟博物馆VR数字文化体验系统》等数字交互作品在第四届中国虚拟现实大赛上斩获3项一等奖。团队负责人余日季教授介绍,参与设计的学生来自计算机技术、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等不同专业,科技与艺术交融碰撞出不一样的精彩。

    湖北大学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文化等重点产业领域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导相关学科凝练学科方向,申报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网络空间安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安全与区域绿色发展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在学科融合发展的带动下,湖北大学建立了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推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各专业课程平台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任意选修课程模块。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创办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针对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数学与统计学院探索“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数学与金融、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按照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分流,设置数学强基班、数理金融、数学+大数据、数学+信息安全等分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为克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同质化问题,精准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尤其是葡语系国家的数字贸易领域涉外法治专门人才,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法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跨专业融合培养、校企—校政协同培养,突破“双专业”的简单叠加,打破了地方高校与涉外法务行业之间的鸿沟。日前,该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刘建平 王世敏 吴文华 许紫薇 鲜文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12/24/10/ZGJYB2021122410_b.jpg 10 中国教育报 11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