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家校协作的秘诀是“彼此看见”
于洁
扫码观课
教师容易产生的教育误会
主讲人:于洁

    我们心心念念的家校协作,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景。真正要达成愿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而彼此看见是“秘诀”。

    变换载体,主动为家校沟通铺路

    1991年,我在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工作,没有电话,学生犯错需要家长到校沟通的时候,我常写书信让学生带回家。在信中,我先客观地把学生犯错的情况说一下,让家长事先有所了解,再告知家长学校政教处需要和家长面谈。这样的事先沟通,让家长能够对事情有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家长收到信后就可以开展家庭教育,避免有的家长听到老师告状后暴跳如雷对孩子一顿打骂,造成孩子心理叛逆。我的书信不封口,学生本人也可以打开看。学生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老师对事件冷静、客观的叙述,看到的是老师诚心诚意希望家长、学生、学校一起把坏事向好事方向转化的努力,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感化和教育。

    那时候教师工资待遇很低,我买了一件奢侈品——傻瓜相机,拍下带学生郊游的照片送给家长,让家长从孩子的笑脸中看见学校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做出的努力。

    1999年,我创办了家校沟通半月刊《桥》,把学校在班级活动、教师风采、家教经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动态以图文方式记录下来。在最后一页附上班主任留言,由学生带回家交给家长,周一返校时学生裁下家长留言带给老师。这本杂志让家长看见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班主任每次收到家长留言时,也听到了家长的心声。

    当没有条件继续创办《桥》的时候,我给每个学生制作了一本《家校留言本》,我在一周内一本本写下学生的表现。再由学生周一带回家长写的留言。2007年,有个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来不及留下遗言,而那本《家校留言本》上父亲写的每周留言,字字句句写满对女儿的深切期待,成为父爱永久的保存。

    只有文字沟通,家校合作单调又滞后。2006年,我开出了教育博客,只要条件许可,我基本每日更新,很多栏目深受家长欢迎。除了博客,还有QQ群、微信群、短信等。但载体变换,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增进家校之间的彼此了解。

    从一点出发,延长教育链

    隔行如隔山。社会上对教师职业有不少误解:“老师不就是上两节课、批批作业吗”“老师收入高,还有寒暑假”“老师就知道打电话喊家长,那还要老师干吗”……教师也很容易忘记家长的职业特点,如有的家长上夜班,没法及时回复信息;有的家长请假会被上司骂还会被扣钱……家校间只有将心比心,彼此“看见”,才能互相体谅、诚意合作。但这不会自然形成,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努力。

    我班里的学生多是随迁子女,他们跟着背井离乡的父母来到城市。有一次我和学生从古诗中的乡愁聊到老家,不少孩子流了泪。在当天的学生日记中,很多孩子用真挚的文字回忆了自己在老家贫苦却快乐的生活,以及对依然留守在乡村的老人的担心与留恋。这些文字被我整理出来,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在家长本上留言。那些朴实、细腻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他们。我再一次将这些留言发到微信公众号上,给孩子和家长看。孩子在这些文字里“看见”了整日忙碌在工地上、不苟言笑的父母内心的情绪波澜。父母在这些文字里“看见”了似乎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的孩子内心复杂的悲伤。这一次,从聊故事到学生写乡愁,再到教师、家长写乡愁,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彼此的心灵。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延长教育链。

    为了考虑学生不同的情况,也为了给家长留出选择余地,我会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分批召开小型家长会,增加家长安排工作的空间,把时间定在放学后,家长一个个来,我就和这一家的家长、孩子单独面谈。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音量我们彼此能够听见就好,有很好的隐秘性。考虑到家长和孩子都饿着肚子,我也会准备好一些小饼干或八宝粥,让他们先垫垫肚子。这样的人情化相处更有利于建立彼此信任。

    我还会把一张张班级活动的照片、一个个师生融洽的瞬间,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家长会的氛围充满温情。家长再次“看见”老师的辛劳、孩子的努力,所以每一次小型家长会上我们首先是互道一声“辛苦了”。QQ家长群的氛围也需要营造,用好文字魅力、表情包,放下彼此端着的架子,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聊聊,效果很好。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