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
用雷锋精神助力“和谐互助”教学改革
李志刚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首创的“和谐互助”教学改革,以雷锋精神为思想根基,历经30年构建“和谐互助”教学文化,创新“师友互助”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创立“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创建德智共进的品德教育新范式,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构建“和谐互助”教学文化

    学校自1967年建校起,坚持“学雷锋”活动,199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54年的坚守,从建设“雷锋展室”、实施学雷锋3年成长规划着手,开发雷锋校本课程、建立师生“学雷锋成长档案”,形成雷锋精神校魂,雷锋精神成为根植于一代代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人心中的文化印记。最终成功将雷锋精神引进课堂,把乐于助人、刻苦钻研等优秀品质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同桌二人“师傅”“学友”角色划分,“随科选座”机制、一体化评价等措施,创立“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重构“生生”“师生”“师师”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师生双主体间平衡发展。“和谐互助”理念从课堂迁移到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德育活动等多方面,形成独特的“和谐互助”价值追求,坚定对雷锋精神的文化认同。

    创新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

    依据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原理,以学生同桌两人为学习单元,按学生差异原则划分“师傅”“学友”角色,建立二人互助“对学”的学习模式,根据学习需要,“对学”还可以变为4人、6人的参与交流形式,建立起立体互助学习场。两人“对学”的学习形式,填补了一个人自主学习、3个人及以上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形式空白,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和探究维度,“师傅”深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友”弱势地位被尊重,既避免了“独学而无友”,又避免了多人小组合作中“学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且形式简洁、操作简便易学,是对合作学习的创新性改造,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易学易行,得到广大教育同行的认可。

    创立“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学校历经3个阶段创立“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一是校级建模,在典型实践、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的基础上,2006年暑假完成了“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总模型。二是学科建模,经过各学科实践,2008年暑假完成了初中13门国家课程11类课型的“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模型。三是个人建模,组建名师团队,每学期备出每节课通案,教师再依据个人和任教班级学情形成实用个案。新教师严守“五步十环”流程,应用熟练后可以灵活调整。在反复建模、完善的基础上,“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常用常新、与时俱进,每年吸引众多专家、同行到校考察学习。

    创建德智一体的品德教育新范式

    为避免学校管理出现德育智育“两张皮”的现象,学校通过“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引入课堂,创设“五步十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再将“和谐互助”理念融入学校管理,形成“和谐互助”全方位育人文化,实现德成智出、由智生德的双螺旋提升。

    德育智育在课堂有机融合。“和谐互助”教学改革从校魂雷锋精神中衍生而来,教学组织形式具备教育性,在课堂情境中挖掘德育元素,把雷锋精神作为品格教育的思想基础,以师友品德与学业能力和谐共进为基本目标,在互助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在互助中锤炼品格,实现德智一体的有效教学。

    德育智育在课外有机融合。全校师生将“互助”内化为行动,“和谐”迁移为追求。校内,通过激发家国情怀的“和谐二八”开学典礼、培育互助意识的“青春二八”团队活动、培养感恩之心的“感恩二八”毕业典礼等活动,将学生德育与“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校外,学生互助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很多家庭因为学生互助而结为好友;学雷锋活动还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建设了96个学雷锋活动社区,每年600多个学雷锋活动小组活跃在城市大街小巷,带动上千个家庭加入到学雷锋的队伍当中,形成独特的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学雷锋”印记。

    30年的教育实践,5.6万名毕业生传承雷锋精神,学校召开全国大型现场会45次,吸引14万余名教育同行到校学习,教学模式被全国362所学校复制引进。2014年10月学校赴马来西亚8个州讲学,马来西亚部分州定期派遣教育主管、师生到校观摩学习,在86所华语学校实践应用,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外学校也曾来校考察并借鉴应用相关办学经验。

    (李志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