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天宫课堂”点燃科技梦想
王石川

    日前,“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4个地面分课堂。

    在太空环境中,乒乓球放在水杯里不漂浮,杯子敞口状态下在太空翻转,杯中的水也不会滴洒;花朵折纸放到了水膜上,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一朵美丽的花朵在太空绽开;泡腾片与水球来一场相遇,在失重环境下,水膜中的泡腾片不断产生气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气泡球”……每一个实验都让人大开眼界、脑洞大开。这些在地球上很难完成的实验,能够带给青少年新鲜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更多科学原理、获取更多科学知识。

    此次授课,不只是三位老师单向传输,还包括多名学生主动求问。比如,有小朋友问,“请问你们在太空上看到的风景和地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们会看到星星眨眼睛吗?”“你们能看到UFO吗?”“天像地球一样蓝吗?”王亚平都一一作了回答。“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UFO”“航天员看到的星星格外亮,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我们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为,每90分钟我们会绕地球一圈”。耐心而严谨,细致而诚恳,这种良性互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堂课,青少年更加了解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成就,特别是三位老师在自己的空间站授课,更能让青少年拥有民族自豪感。

    天宫授课看似操作简单,但其实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背后是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是无数人的全力投入。除了丝丝入扣的科学设计,还包括各路学者的悉心打磨。一定程度上说,能够完成天宫授课,靠的是科技实力和国家协同作战的能力。据报道,来自不同领域的航天人、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其中,设计实验内容、准备教案、研制教具。

    天宫授课得以成功开展,既彰显了国家重视青少年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了国家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的宏大抱负。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还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乃至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都离不开人才支撑。让更多青少年培养科技兴趣,成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有利于为科技发展打造人才梯队。“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点亮理想,以梦为马,共同奔赴星辰大海,青少年将看到更辽阔未来,中国航天将拥有更斑斓的明天。(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