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刊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海口:红旗不倒 海风永随
本报记者 杨文轶
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党史宣讲团团员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重走红军路,回顾革命历史。学校供图
扫码观看报道

    11月的海口也有了几分秋意。

    “气爽秋高半面纱,烽烟壮旅伫琼崖。”琼崖,是海南的古称。与如今宁静悠闲的旅游胜地不同,在这座海岛上,曾经发生过满含血泪的琼崖革命斗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史孕育了海口的特色思政教育。“我市不断丰富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海口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娟说。

    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

    “1943年,他参加了革命,当时才16岁,因为个子太小,背不上长枪,被分进了手枪班当班长。”坐在自家客厅的方几前,冼开运老人带着浓重的咸来口音,向孙女讲述大哥冼开文的革命经历。

    孙女冼依涵是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听过这位“大爷爷”的故事。

    坐落于海口市美兰区的咸来墟,给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支撑。

    咸来是海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琼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冯白驹曾在此领导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咸来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其中记录在册的就有200多人为革命献身。

    冼依涵的大爷爷就是当年投身革命的志士之一。听说记者要去采访冼开文的故事,冼依涵的两名同学也好奇地跟来了。

    “大哥走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你大哥要回来了,我问妈妈:‘我哪里有个大哥呢?从来都没见过。’”冼开运回忆,参加革命5年后,冼开文才第一次回家,带着两位战友吃了顿饭,不过一个小时,又起身返程。

    冼开文再次回家,已经是海南解放之后。“他一回来,我们就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他自己不说,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在运送机密文件的时候,遇见了敌军,被打伤了大腿。”冼依涵和同学们听得屏气凝神。

    “像冼开文这样的革命先辈,我们这里有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过革命。”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校长吴多强介绍,2015年,学校被列入红军小学建设,从此在教学中格外注重传承革命初心。

    除了常规的校服之外,学生们还有一套统一的服装——“红军服”。每周,学校都会组织一个班级的学生穿上红军服,去到校内的革命教育纪念馆,熟悉咸来、海口乃至海南的革命史,铭记墙面上字字千钧的200多个名字。

    “我们咸来的革命故事就是师生最好的教育资源。”吴多强说。

    让思政像盐一样融入

    走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教学楼的长廊,一股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西餐班里,学生正在调制意大利面的酱料;烘焙课上,烤箱里学生们制作的腰果酥沐浴着暖洋洋的红光。面食的咸香和糕点的奶香混合在一起,令人食指大动。

    “在所有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都要遵循干净卫生的原则,要戴手套,台面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干净,工具按照使用的频率摆放好,不能杂乱无章。”操作台前,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教师郑璋正在给学生示范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作为厨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我们要有职业自豪感。”

    烘焙里的职业精神,是海口旅职校贯彻课程思政的一部分。

    “工匠精神不是一天而就的,它是在每个瞬间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渗透。怎么让思政像盐一样融入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赵金玲说。

    赵金玲介绍,为了最大化思政育人成效,海口旅职校利用学校党建活动中心,将思政资源向所有课程覆盖,向所有师生覆盖,做到时时、处处、人人讲思政。学校思政教师组成队伍,以专题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结合时事政治热点和师生学习生活,对其他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

    现在,海口旅职校的思政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标杆效应。

    2020年11月,海口旅游职业学校获批成立教育部文化素质教指委首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2021年9月24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大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举行,该校教师代表以视频录播形式进行说课,分享课程思政工作经验。

    离开海口旅职校时,记者路过了舞蹈社团的教室,教师苏雪倩正带着学生们排练新舞——“学习舞蹈不仅仅是练习动作,更是通过体验、感受去发现美、传递美的过程,使我们身心合一。表现作品也不仅是柔与力的结合,更是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赋予体态生命力……”

    用理论激发学习兴趣

    去年9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院长张云阁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站在思政课讲台上已有36年,张云阁对“思政课该怎么讲”的思考,不会轻易因一时的云起潮涌而偏移。

    “有些教师把思政课变成了脱口秀,把思政课变成了故事会,在这种情况下,掌声和笑声真的能衡量思政课的质量吗?”张云阁抛出了一个问题,又举出自己的例子作答,“我们有些思政课的理论讲得很深邃,学生听得很吃力,但是过后却回味无穷。”

    用理论的深度和逻辑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做法不可谓不大胆。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怎么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教学相长火花?

    在一堂面向海大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上,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越自律越自由’?”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的话,就可以想10点钟睡觉,就10点钟睡觉,想6点钟起床,就6点钟起床。”一名男同学回答后,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一个人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就能在人生中有更多的选择。”

    “自律虽然不是你现在想做的事情,但是会给你带来未来实际的自由。”

    ……

    一名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稚嫩的话语中不乏灵光闪现。

    “孩子们真的像宝藏一样,他们经常会问一些问题,展示他们对课程的思考,很有意思。”课间,授课教师丁艳平感慨。

    她拿出手机,翻找出了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去年有个学生在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结合自己就读的计算机专业,从黄仁宇提出的‘数目字管理’出发,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和算法”。

    深挖理论教学的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励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海大马院每月会开展一次集体教研,发挥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所长,凝聚教学的集体智慧。

    今年4月,丁艳平收到了一条短信,来自一名5年前上过她课的学生。

    “记得您在课上问我们‘大学期间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本‘咸鱼’心里一惊。从那时候起我常常会回想起这个问题,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希望将来能成为老师您这样的人,希望我也能爱上学习、爱上阅读。”

    丁艳平觉得,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满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