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十一小学
培育小小建筑家 营造大大新天地
李磊 回欣宇

    这里是一座图书馆,教室、正厅甚至走廊的转角,都充满着浓郁的书香;这里是一座博物馆,“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和大大小小的建筑模型,带领学生领略建筑与环境之美;这里是一座体育馆,持续不断、活力洋溢的“自主晨练”帮助学生塑造了健康的体魄;这里还是一座体验馆,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让学习生涯丰富多彩……

    毗邻浑河的辽宁省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又称浑南区第十一小学,以下简称“建大附小”)创建于2017年,几年来,学校把“建筑”作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元素之一,研发了“小小建筑家课程”,依托建筑大学的资源优势,以建筑模型制作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建筑为载体,实现多学科整合,引导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意愿,同时,通过对建筑的了解和建筑模型的制作,了解家乡、了解祖国、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家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维+五向

    探索深度变革教学方式

    作为沈阳建筑大学的附属小学,建大附小自创建之时起就充分发挥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地方建设的作用,建筑元素烙印其中,选择建筑模型制作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可以借助建筑大学师资、科研、场馆等优势,为学校课程建设获取资源。

    建大附小位于沈阳新兴板块,区域的年轻人有极强的成长愿望。为打破空间壁垒,建大附小提出创建“润德、启智、健体、尚美、崇新”5个维度的“悦纳课程”体系,培养出“向善、向智、向健、向美、向新”的“五向”学子,为培养懂得悦纳、阳光健康、有责任担当、能个性发展的新型人才打好生命底色。

    为让学生具有“灵动的心”“灵巧的手”“灵活的脑”,学校以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为渠道,深度变革教学方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从真实世界中寻找主题开展实践研究,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17个课程群。

    学校在课程设计中改变过分注重课内教学的状况,力求课程整合与创新,开创“众筹制”课程组织模式,从学生的智力广泛性和多样性出发,将建筑模型制作和德育、美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博学+实践

    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为计算东塔桥的车流量,四年级(2)班的刘新蕊同学选择了3个不同的时间,在东塔桥边蹲守了两个多小时;五年级(1)班的朱芳仪同学专门跑到铁西老工业展览馆了解建筑特点;五年级(5)班的“大帅府”模型已经制作完成,为了学会介绍,学生们找到“大帅府”的导游“偷师”……这便是建大附小“悦纳课程”体系下“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的缩影。

    以打造对区域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学校为目标,建大附小承袭建大文脉,开发了“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分年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展示能力,每个学年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在主题和方向中可以自主选择项目。

    “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的理念是“为童心筑梦,为世界建家”,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所以,学校重视顶层设计,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最后确定“身边的建筑、沈阳的建筑、中国的建筑、世界的建筑、未来的建筑、建筑毕业设计”等为实施内容。课程设计中,学校将课堂学习与体验活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为了便于实施,学校根据主题课程的性质,归纳总结出主题指导课、知识探究课、实践体验课和展示交流课4种形式。

    立足“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学校的正厅成了小小建筑博物馆,古今中外的建筑家资料和先进的建筑理念在墙上展示,展品柜上的陈列包含诸多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作品,建筑结构充分展现,成为建大附小学子们开展校本课程前的取经之处。走进每间教室,板报上贴满了学生的实践作业。在这里,学生从研究校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着眼于独立探索解决方式,以手工建筑模型为展示渠道,展现了学生们积极观察思考和勇于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目标适切、实施有效的“小小建筑家”校本课程实现了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的时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密切与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坚定了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提高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帮助学校形成特色。2019年,建大附小获得了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学校”称号,为追逐梦想、砥砺前行积蓄力量!

    (李磊 回欣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