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思政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专业思政同行,授业传道并举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辛志凤

    古代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诸多思政元素,是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新文科背景下,着眼变局,主动求变,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在授业传道中提升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提高知识积累度

    古代汉语课程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深入挖掘古代汉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提炼出爱国、处世及修身方面的思想、理念,强化责任、使命与担当意识,针对民族高校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规划,将课程思政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内容整合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和作业考核等环节。

    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心怀“国之大者”,精心组织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古代汉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专业学习,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凸显了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其古今嬗变关系,提升文化自信,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活化了教学,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以创新实践为依托,提高能力提升度

    古代汉语课程构建了实践体系与体验体系,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补充与实现路径。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坚持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运用导学式、平台式、体验式和过程化“三式一化”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网上课程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多元化课程。古代汉语课程不仅构建了实践体系,包括书法、茶道、国学经典诵读、传统工艺制作、传统情景剧编演、传统文化知识演讲与竞赛等,还构建了体验体系,包括廊宇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环境。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深邃,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认同与自信。第二课堂借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势,通过系列文化讲座、英语角、汉语角、中国知识大赛、文化艺术展演等增强中外学生文化互动,传播中国文化。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分层施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古代汉语选题,进行社会实践、文化调查、论文写作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体验体系相结合的多维度、多模式的教育教学机制,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实践成果,不仅加深了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古代汉语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与行为举止。

    以素质培养为主线,提高价值认同度

    古代汉语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三个层面设计文化素质系列活动,供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参与,并指导学生参加书法、演讲、汉字听写等有较高影响力的竞赛,增加挑战度。学生从中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内涵,培养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品格,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受到了教育。

    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等治国平天下的大局意识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个体修身的自觉追求,古代仁人志士从个人认知和行为上对国家政治、民族、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认同,激发了当代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

    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发挥授业传道作用,进行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唤起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效仿先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心,砥砺品格、崇德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才干、有智慧、有德行、有情怀、有理想的接班人。

    以考核评价为保障,提高理论践行度

    古代汉语课程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方法进行考核,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教与学形成导向、评价和反馈。

    考核关注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平时考勤的量化评分、课后作业的等级评分、课堂发言和参与实践的鼓励评分构成;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为期末考试的精确评分。各部分均有一定比例的思政内容,将专业知识点与个人行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元素有机融合,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三方面的思政教学效果。

    这种知识、能力、思想等多维复合的综合化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据显示,学生线上学习的课堂互动、学习访问数、讨论发帖、教学音视频观看、课后作业、章节测试等关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内容明显增多,学生在收获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大连民族大学2021年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标准研究”[项目编号ZD202120]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