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守正出新同进步 行稳致远树品牌
——上海市莘庄中学特色办学纪略
李国兴 肖淑芳 严熙 陆春霞

    始建于1957年的上海市莘庄中学,是上海市闵行区重点高中,占地面积37亩,现有教职工150名、在校生1410名。学校秉承近70年办学历程的经验,立足闵行区重点高中的传统特色和区位优势,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坚持“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办学理念,以“善德博学、健体尚美、灵魂创意”为育人目标,以“自主、自信、自律”为行规目标,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多元的建设发展之路。

    李国兴校长诠释了办学理念。“和合共生”的“和合”语出《国语》《管子》,是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的意思。对莘庄中学来说,指教师努力进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学生、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成长。“守正出新”,正者,大道也。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守正”是根基,“出新”是希望,对莘庄中学来说,寓意是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与创新课程之道和管理之术,不失方寸、不忘初心。

    构建“1234”育人载体

    根据“三自”行规教育目标,学校形成“一平台、两实践、三大特色课程、四大主题节日”载体,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

    搭建“一平台”

    以“精品人文、精妙科技、精美艺体”的“三精”特色课程为基础,下设“人文分园”“科技分园”“艺体分园”3个分园。突出学生学习体验,强调习惯养成和方法掌握,打造学生自主体验、自律执行、自信收获的学习体验平台。

    开展“两实践”

    推行学生体验校内、校外角色的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升旗仪式、四大节日等各类主题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参与和实施。实行班级值周制,每个班级都有机会做校园的主人,全面负责学校环境卫生、行规、纪律、学习等方面管理。

    学校开展军政训练、国防教育和学工学农活动,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社区志愿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结合特色课程背景下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个性设计,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建设“三大特色课程”

    学校突出自身特色,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建设人文、科技、艺体三大领域特色课程。课程建设突出“3D”要求,即Do It Youself (动手做,注重学习体验)、Design It Youself(创意、设计)和Discover It Youself(发现、探索与创新),强调多元和体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在DIY学园平台上自主选课、自由组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在导师指导下获得学习经历和学习评价。

    学校通过建设人文、科技、艺体“三精”特色课程群,逐步完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走班教学和多种形式的混合式教学,将分层走班、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

    组织“四大主题节日”活动

    每学年主办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和科技节,在学校政教处、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下,全部由学生设计、实施和总结评价,贯穿学年的全部学习活动过程。内容丰富多彩,凸显体验与感悟。全面参与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期待、有发展、有提升、有收获,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丰富“五个一”发展内涵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出培育学生“五个一”综合素养,即通过高中3年的学习与生活,每名学生至少具有一项体育特长、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接受一种科技训练、培养一定劳动素养、养成一生阅读习惯。

    具有一项体育特长

    学校配备专业体育教师,开设丰富的体育专项课,如网球操、武术、瑜伽、篮球操、空手道、啦啦操等,要求每名学生具有一项体育特长,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弘扬团结合作、遵守规范的自律精神。

    在“双新”背景下,学校体育组认真研究政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高一年级即开始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增强知识点之间和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探索高中体育情境化和结构化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着力践行“体育知识技能”与“学科素养表现”的有机关联,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彰显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以“莘中杯”命名的健身健美操比赛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还有闵行区“莘中杯”中小学击剑比赛、闵行区“莘中杯”篮球比赛等赛事。

    掌握一门艺术技能

    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建设完备的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将艺术技能课程设置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高一年级开设合唱课,各班有小指挥和钢琴特长生,学生根据测试加入适合的声部,开展多声部合唱。高二年级开设素描课,让学生初步掌握素描造型的一般规律和形式法则,了解世界著名素描作品及其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

    在艺术技能教学中,通过音乐鉴赏、美术鉴赏、音乐、绘画等科目及教学模块的分离,设置DIY课程,学生自主选课。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鼓励学生学习多样的世界文化,重视地区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文化发展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接受一种科技训练

    学校有注重培育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良传统。多年来,通过DIY科技教学方式,形成了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开放式、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提升体验平台。

    学校开设科技普及课,将先进科学技术与日常课程内容结合,如高一劳技课增加机器人模块、信息技术课增加编程模块等,通过建设机器人教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全员普及机器人教育;成立机器人社团等,使每名学生都接受科技训练。

    学校在教学中将新课标、新教材的内容紧密关联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断丰富科技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一定劳动素养

    通过劳动课程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劳动。在课程学习和体验中重视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项目与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本素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养成一生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上海市莘庄中学遵循“大语文”概念,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

    学校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全体师生共同阅读。既有经典文学作品,也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书籍;既有课外读物推荐书目,也有学校精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古今中外,广泛涉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学校设计的阅读指导教师创新阅读课程,融合多学科及不同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将优秀作品以形象、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领略“阅读之美”、享受阅读乐趣。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的“五个一”综合素养培养,全面涵盖人文、艺体和科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先后获批上海市第三批高中专项化体育课改革试点单位、步根海阅读教学实验基地(高中基地)和闵行区书画项目“一条龙”布局领衔校。

    打造敬业专业教师队伍

    在“和合共生”理念指导下,学校已形成了团结向上、胜任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团队和专业教师队伍。

    “一把手”牵头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顺利进行。小组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培训、建档、成果展示和考评等,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学科新课程的实施、备课组活动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研究分析教研动态,收集相关信息,编写辅导材料,供学科教师使用。

    倡导教师发展“三明”专业目标

    学校将“明德、明识、明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明德”是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根据学校倡导的“四爱四高”,即“爱国忠诚、爱校真诚、爱岗敬业、爱生奉献”的教师精神和“高尚师德、高昂热情、高超水平、高度自信”的师德素养,进行系统化师德建设。“明识”是按照教师专业基本要求,追求学养和智慧的积淀;核心内容是“四者”,具体指教师要努力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专业发展的求索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明术”是教师事业和教学艺术的境界追求,核心内容是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落实“五环五点”,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五环节”,突出学校课堂教学改进“激趣点创设合理、双基点落实到位、分层点实施明确、互动点启动有效、人文点升华内化”的“五点”要求。

    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

    学校创新教学研讨,定时、定点、定专题、定主备人,体现教研活动的学科特点,实行靶向式教研、跟进式指导,实现了研讨有方、教学有术。

    学校组织教研组加强对《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学习和研究,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将素养目标、科学知识、情境创设和课堂评价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评”一致,并及时反思研讨,形成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共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2020年,教导处以教学实践为载体,开展了50多次主题教学研讨及研讨新闻公众号推送,让每一次研讨心得都应用在教学中,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60多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展示和研究切磋的平台。一线教师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在团队建设发展中,实现了个人的专业成长。

    建立“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学校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改进等整合,建立“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学校聘请专家来校辅导课题研究,营造教学研氛围。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以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融合的生涯教育实践研究”和“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抓手,以改进教学为目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0年,教研组团队“走出去”,积极参加市、区两级教研活动,资源互通,把握教学动态,校正教学方向。

    突出公开课、展示课中的改进点和研究点,开展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反思、研讨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行为,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实效。

    学校立足上海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双新”,聚焦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关系、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以及“双新”与教师的关系,重点围绕课程教材改革任务,将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标、新教材深度融合,将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实现课堂教学重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与教研机构和教研团队的专业支撑能力。

    在“和合共生”理念之下,学校与教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两名、区学科带头人4名、区骨干教师32名。近3年来,教师教学竞赛取得区级以上奖项20余人次,教育科研成果获得区级以上奖励50余人次。有全国高中物理30节示范课设计者陆涛、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李涛、上海市学科教学竞赛(信息技术)奖获得者夏霞奕、上海市学科竞赛(艺术)二等奖获得者蔡彬、“闵教杯”论坛之星一等奖获得者谢果杰、闵行区金牌班主任付慧娟和郭大光、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姜兰波和二等奖获得者李国兴等。

    作为闵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区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学校有3名特级教师,分别为物理、化学、政治3个学科的区高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组建的名师工作室,有肖璐怡击剑工作室、盛怡合唱工作室、程坤和熊伟美术工作室、蒋燕芳健美操工作室等,在区域内形成一定影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已向兄弟学校输出各级干部10多人。

    学校作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承担了闵行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和带教工作。2020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培养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上海市莘庄中学致力于素质教育,坚持守正出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完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核心,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

    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制度,借助于闵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大力推进基于数据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从学生校内外学习经历反映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两方面,如实记录、科学评价。

    各学科立足课堂教学导学案渗透问题植入、各类评价手册聚焦教学过程与评价平行、“三大学园场”促进在场在线体验并轨等实践智慧,目标指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素养,构建“DIY学园”下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型。

    学校还与高校及专业评价机构合作,探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录入因子,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突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的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好习惯养成课程包括行为习惯、手机管理、住宿要求、用餐规范等内容,一系列课程既是明理课程,更是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在家里从生活自理、分担家务做起,在学校从教室卫生、食堂餐盘整理做起。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从一开始被动“记中学”到主动“做中学”,再逐步上升到“悟中学”,最终形成伴随终身的好习惯。

    有所侧重地开展“三自”行规教育

    莘庄中学作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其行为规范目标——自主、自信、自律,是对学生的普遍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有所侧重。

    高一年级,侧重于自律培养。使学生知晓并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养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好习惯。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和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对自己和集体有责任感。

    高二年级,侧重于自主发展。使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初步具有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主动学习,遵纪守法,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三年级,侧重于自信培养。使学生明确人生坐标,将价值观、道德观和生命观整合为人生信仰,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实践,以自信的勇气迎接高考这一人生重要挑战。学校为高三学生举办隆重的18岁成人礼。通过校长寄语、教师祝福、学生代表发言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带着勇气与信念挺起胸膛、张开双臂,迎接挑战!

    推进融合式教学新流程

    学校开展教学流程再造,打破固化的教学流水线,根据学科特点建构融合式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了以生为本数据驱动下的混合式教与学流程。

    “课前”环节,先“学”后“教”。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挑选或制作适切的数字资源,精心设计学习路径,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记录统计数据,为“课中”教与学的设计提供精准数据。

    “课中”环节,基于“核心问题”,通过“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环节,对“课中”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采集数据,并推送数字化习题讲解资源,供学生自选点播。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家校互动、选课、选科、作业布置、个性化辅导等。建立平台进行“导学”前测、“课后作业”监测、学生个性化学习轨迹分析研判和“微课”资源库建设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保障,实现学校标准化与学生个性化的和谐统一。

    开发生涯教育特色课程

    学校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顺利实现从普通教育向专业学习、从学校生活向社会和职业生活的过渡。

    生涯指导,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一份专属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心理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生涯教育的专业指导,让学生通过测试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人格维度形成认知。

    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模拟,让学生感受不同职业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的契合度,形成对职业规划的初步思考和高考选科的初步规划。课程设定了分年级的生涯教育目标,通过生涯导航,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与学习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生涯发展观。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学生的自我认知更清晰,高考选科目标更明确,生涯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

    行走的课程,体验各种职业角色

    学校将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融合为“行走的课程”。如“我是未来的财经人”,将学校财经社团、家长课堂的金融板块及生涯基地的职业体验融合,在导师指导下,走进银行、商会、高新企业等场所。学生在行走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我认知与选择和规划能力。

    家长课堂,生涯教育的优质赛道

    学校建立家长课程资源库,根据家长的工作行业及目前从事的职业,分门别类进行课程资源梳理,现已形成证券金融、生态环保、航天科技、新能源、智能科技、物流运输、农植技术等十大门类。

    每学期开设家长课堂供学生选学,将家长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由家长讲授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和对职业的认识感受,与学生互动。家长分享的职业生涯故事既有励志情怀,更有职业启蒙的作用,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宝贵的经历和成长体验,帮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提高核心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

    全员导师,生涯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将生涯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每名学科教师都承担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生涯教育指导工作。学校通过市级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融合的生涯教育实践研究”的引领,探索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建立全员导师制度。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每名教师对应8至10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二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其学习潜力作出判断,指导学生高考选科;三是融合学科教学和生涯教育的生涯指导,从语文、历史、政治、物理4门学科试点,逐步覆盖全学科。通过个案研究,深入挖掘生涯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发现个案的典型性和焦点;通过个案总结,反思教育方案,不断提升生涯教育课程质量,完善生涯教育研究框架。

    学校的特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度,学校荣获“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和2020年度闵行区学校办学绩效评价综合发展奖一等奖。继承传统、使命担当,莘庄中学浸润“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植根“大美莘庄”沃土,将继续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李国兴 肖淑芳 严熙 陆春霞)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上海市莘庄中学特色办学纪略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11/11/12/ZGJYB2021111112_b.jpg 12 中国教育报 13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