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刊 领航100 辽宁篇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锦州:让教育真正“红”起来
《人民教育》记者 董筱婷 施久铭
扫码观看报道

    编者按:辽宁锦州是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拥有大批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遗迹和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还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锦州教育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辽宁锦州是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相比全国许多地方,锦州的红色资源优势明显,它拥有大批弥足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遗迹,珍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还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据统计,包括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内,锦州共有红色教育基地29处,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8处、省级教育基地14处。

    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教育资源,让红色教育真正“红”起来,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锦州教育交出了一份“走心”的答卷。

    融红色精神于思政教育网

    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纪念场馆,锦州的许多革命遗址本就留存于学校内部,比如纪念英雄梁士英的士英文化馆就坐落在士英小学,又比如朱瑞将军的牺牲地就位于朱瑞小学内部。

    如何让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的宝贵资源“流动”起来,不止针对部分学校、学生,也不仅止步于参观、瞻仰,还充分挖掘出其深层内涵,形成持久的育人合力?对此,锦州有独特的思路。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锦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该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就是不断挖掘以辽沈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形成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课程于一体的思政教育网。锦州师专、黑山职教中心、锦州中学、锦州市国和小学等21家单位被确立为首批一体化建设联盟校。

    “红色场馆、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学校的红色教学资源必须统筹到一条育人主线上来,而这条育人主线又要融通于一张思政教育的网络中,这样才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时任锦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的王斌认为。

    以思政课建设为抓手,锦州绘制了一张全市“思政教育课程图谱”。这张课程图谱囊括了全市所有红色场馆、革命遗址。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黑山“101”高地纪念馆、中共沟帮子铁路党支部、萧军纪念馆等场馆资源以现场式、全景式、沉浸式的形式呈现,成为大中小学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全市中小学必修的地方课程“锦绣之州”在思政教育网络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这门旨在引导学生以“知家乡锦州、爱家乡锦州、传播家乡锦州文化”为己任的课程,将普及和传承红色文化融于思政教育,并坚持开到实处,进入中小学生的课表和评价。在课时安排上,四至六年级安排了5课时,七至九年级安排了3课时;在考试评价上,锦州中考设置了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分值为5分,有效地保证了红色教育的育人效果。

    立革命精神于课堂教学

    “在锦州会战中,我军用到了关门打狗计策,大家请看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这张战役示意图”“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辽沈战役中的不寻常的数字”“我们小组用创意美术的方式绘制了许多锦州名片”……在辽宁省德育现场会上,来自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学生们的精彩汇报让观摩的老师们眼前一亮。

    实际上,这堂课是保二小学“大爱·红色辽沈”主题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汇报课。

    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是锦州各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法宝”。如何让静态的红色资源在各学科中流动起来,像线串连珍珠一样发挥聚集效应?

    带着这个问题,保二小学六年级组语文、数学、美术、品德与社会等11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合作完成了“大爱·红色辽沈”跨学科红色课程研发,课程分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三大板块,共计9课18学时。

    “在课程研发中,我们突出主题课程与学科价值的适配度和平衡性,把辽沈战役孕育的红色革命精神贯穿于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传承了红色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学科素养,课程功能倍增。”保二小学校长梁红梅说。

    2020年,“大爱·红色辽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我们倡导学校以‘红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让红色教育常态化、系列化,在学校落地生根。”锦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董雪涛介绍。

    锦州教育系统强调上好开学第一课,让红色种子早日播在学生心中。凌海市第一小学让一年级新生参观红色遗址,上好红色文化传承课;国和小学开设党史小课堂,请学校校友、建党百年庆典的领诵员赵建铭给学弟学妹们录制视频,送上开学寄语,孩子们备受鼓舞。各学校还因“校”制宜,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思政课程、主题队会和校本课程。

    依托本校红色资源,士英小学早在10年前就开始面向一二年级编发《英雄教育读本》。2017年,学校开始在全校范围开展英雄教育,其中,一二年级是《士英精神教育读本》,三四年级是《英雄教育读本》,五六年级是《国防教育读本》,引导学生知英雄、学英雄,让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

    “我们要不断深入开展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锦州经验。”王斌说。

    传英雄精神于实践活动

    今年7月19日,锦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全市80多所城乡学校的1500名师生参加。

    如何让红色研学不流于表面上的热闹,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活动开展前,学生人手一份“研学手册”。翻开手册,每一处研学基地介绍后,都有“我的任务包”,如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任务有“寻找锦州两条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路,为家长讲述两位英雄故事”“探秘纪念馆、寻找到如下四种文物,并记录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引导学生行前思、行中研、行后悟,激发学生主动开展红色学习的热情。

    研学活动的“吸睛设计”——定向智跑、闯关打卡活动更是将此次研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使用手机扫码,系统会随机弹出一道关于辽沈战役的红色问答题,答对后可寻找下一个打卡点。

    “这样的活动学生很感兴趣,整个过程参与度非常高。”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因为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最能跟学生发生联系,教育效果也最好。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还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我们学校,每个孩子从进校到毕业要‘三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和配水池战斗遗址两个红色地标。”解放小学校长于立新欣喜地发现,初看、再看、三看,每次学生回到校园、回到家里都有变化,学生更懂事了,增强了韧性和学习动力,家长们很认同、支持这样的教育方式。

    锦州实验学校以“家校联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打造红色教育家校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通过一个家庭或多个家庭间的合作,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家庭成员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创意成果:一个舞台剧、一段视频、一首诗歌、一个创意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同接受红色教育洗礼,收获精神成长。”锦州实验小学校长孙燕鹏说。

    锦州市教育系统还在增强红色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创新红色教育活动载体。锦州国和小学组织学生排演红色课本剧,通过《小萝卜头》《金色的鱼钩》《一个苹果》等一个个故事的演绎,让学生亲近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士英小学连续20多年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一届届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锦州是红色之城,是英雄之城。以英雄朱瑞将军命名的朱瑞小学通过“英雄中队”创建活动,发挥榜样引领和评价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营造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黑山县南关校利用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凌海市雷锋小学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学生争做雷锋传人……

    锦州市打造的“行走的课堂”开辟了一条知行合一的育人路径,让锦州的学校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让红色基因注入学生血脉,不能仅仅依赖课堂主渠道,而要让旧址遗迹作为红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红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红色‘教师’。”王斌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