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越来越多九零后、九五后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
“二十五岁被聘博导”折射了什么
本报见习记者 梁昱娟

    “别让我妈看见这条新闻”“这就是小说男主角吧”“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新晋95后博士生导师引发关注。当事人冯磊于2021年1月进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年仅25岁。这是该校计算机学院有史以来首次为应届博士生提供博导岗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博导出现在公众视野。90后能否胜任博导之职?为何高校“后浪”一浪高过一浪?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重庆大学聘用25岁博导的做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引进有能力的青年学者。”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学斌说。

    记者梳理发现,像冯磊这样的年轻博导并非首例。2016年,时年26岁的刘明侦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度引发热议;2018年,时年28岁的胡剑成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7月,时年28岁的李琳成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90后甚至95后教授、博导不断涌现,日渐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舞台,成为学术新星。

    通过分析这些90后教授的简历,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来自材料工程、基础医学等学科,也有部分来自计算机、农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来说,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较少,且他们大多发表了数量较多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尖期刊发表的论文。

    “理工科的创造力和活力需要年轻人,把他们评为导师也符合这类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说。同时他认为,和文科相比,理工类学术研究的衡量标准更加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年轻人更多展现自身的机会。

    多元评价助力年轻人挑大梁

    像冯磊这样的青年学者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年限资历、“帽子”顶数、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来进行人才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年轻学者由于“硬条件”限制,无法展现才能。

    近年来,“破五唯”成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趋势。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应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总体方案》主要还是想转变评价观念。在教师评价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标准判断,这也是当下高校教师评价的一个基本方向。”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不仅如此,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为高校引进优秀青年教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李立国表示,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日益激烈,需要不拘一格举人才、“破五唯”选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年轻博导、教授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

    学术评价机制需更加科学

    这些年轻人能否胜任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关于这一点,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陶行知等人都在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学校的重要岗位。”储朝晖介绍,1917年,时年26岁的陶行知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同年,和陶行知同龄的胡适受聘北京大学教授。他认为,如果青年学者在自身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有足够的能力,那么就应当获得指导博士生的机会。“博士生导师是一个工作岗位而非身份,没有必要把它泛化、标签化。”

    李立国则表示,以学术水平选拔博导可以理解,但这种方式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博士生导师除了要具有相应的学术水平之外,还需要其他经验,比如课程授课的经验、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等。“博导的定位是全方位的,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它不能简单地和科研人员画等号。”

    “人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储朝晖建议,高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年轻博导克服经验不足的问题,比如实行针对年轻博导的培养方案、开展博导间的交流活动等。

    李立国认为,想让年轻博导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良性的学术评价制度。“目前我们判断论文水平仅仅以刊物为依据,这也造成了部分领域的学术垄断。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把真正有创建性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筛选出来,让青年教师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值得鼓励,不可能大家都遵从同一模式,关键是筛选程序要客观公正。”储朝晖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