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智能技术如何助推作业减量提质
本报记者 黄璐璐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生活教育”作业总结。 学校供图

    “现在,通过采集的全过程数据,可以智能化快速升成分析报告,为教师及时给予作业反馈和教学干预提供了依据。”在近期举办的“2021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上,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研修员韩斐表示,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精准评价,是教师开展创新作业并保证作业有效性的最佳助手。

    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是“双减”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落实好“双减”工作任务,优化作业管理,各地各学校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总量,加强家校协同,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

    开展学情分析,设计个性化作业

    韩斐从事教学工作已经近20年,这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广泛应用后,他的“烦心事”终于得到解决。

    韩斐的“烦心事”,来自他对语文学科作业有效性的思考。语文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重点难点相对明确,语文学科重生活积累,而背诵课文、抄写字句等传统作业,无法体现语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从2016年开始,韩斐所在的通州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的作业创新设计。目前,通州区中小学语文学科,正尝试研究由分层作业、长作业、自由设计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多种类构成的作业体系。

    “作业多元化是信息技术支持下作业创新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根源是从作业目标上下手。”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介绍,目前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设计个性化作业,这样从源头就“精准打击”的科学作业布置,保证了作业的有效性。

    落实统筹管理,实现作业总量控制

    目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

    “这几年,我们教师对于作业布置,已经有意识减量。但有学生曾经对某门课的任课教师说,您留的作业不多,但今天我们5节课都有作业,一天的作业总量还是很大。”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初中部校长周思敏回忆道。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统筹管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一鸣指出,除了各科教师存在“学科中心”思维,本学科作业存在超纲问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单科作业与整体统筹管理脱节。

    针对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通过教育智慧网络平台,汇总学生近期全科作业数据,全面客观掌握学生作业总量时长,并为年级教研组下一阶段全科作业量设计提供参考;同时,学生可进行“我最喜欢的作业”投票,获知哪些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获得学生青睐,并作为重点纳入学校作业设计与管理教研工作中。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认为,作业改革教师要用好资源和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切的智能技术,为教师做跨学科的高阶作业设计提供了巨大空间。教师需要从单一作战变为协同合作,在作业总量控制和作业内容设计上同时发力。

    加强家校协同,引领作业回归育人原点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句流传在老百姓口中的段子折射出学校和家庭在作业管理中的矛盾。

    事实上,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行动,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在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的同时,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主动性上下功夫,让作业回归育人原点。

    “教师眼里不能只有作业、只有分数,没有人,要避免育分和育人之间的割裂。”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在学校作业改革中,提出了“基础+拓展/挑战”的作业模式,具体落实形式为“纸笔作业+活动作业”。所谓的“活动作业”,多为常见的亲子互动活动。

    如何保证“活动作业”不变成“家长作业”?学校联合大数据专家,研发了“家校共育”小程序,其中“好习惯养成记录”“观察表”和“评价表”是家长最喜欢的功能板块,学校发布结合日常生活行为的“亲子互动任务”并提供场景化辅导,让家长轻松科学育儿,让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有亲情的流动、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

    赵建华表示,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育转型,要注重育人理念的持续变革。信息技术为作业多样化、有效性提供了路径,但回归作业育人的落点,教师更需要发挥人的智慧,及时做好反馈,正面引导,突出通过作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挖掘发展潜力,促进整体发展。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