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摇动一片林
—— 北京八十中打造青年教师成长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 禹跃昆 见习记者 王阳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用形象、艺术、诗意的文字,道出了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行走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校园里,感受到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之态:

    教师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导师引导、研修班目标,不断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在教师的“摇动”下,学生不断打开自己人生的每扇窗,解开生命的每种可能。

    “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这是八十中的教育观。在校长田树林看来,人才的培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天性,通过创造最适合他生长的环境,让他呈现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校长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出促进生命成长的和谐教育生态。”

    最初,作为一棵树,校长去“摇动”的是青年教师这棵树、这片树林。

    方向引领、模糊变清晰——

    一套总规划,向着太阳生长

    僵化、教条,缺乏对不同教师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回应性和系统性,这是田树林对原有教师培养培训的感受。

    青年教师刚入职,角色转变慢,对自我的定位常常不能转变过来;青年教师大多是综合性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历优势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较慢;青年教师热情饱满,但是科学职业规划度不足……

    于是,从2004年9月起,学校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探索整体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策略。经过8年的反复酝酿与充分打磨,2012年,一个成型的新生事物落地了——新教师研修班。

    翻开2008年修订的第一版新教师研修手册,厚厚的106页内容中,包含了一名新教师两年内所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包括职业道德、入职宣誓誓词、校本培训指导建议、工作方案、研修记录、研修日志、评价考核、校歌等。

    “留痕,这是青年教师走向优秀的有效抓手。”在八十中副校长、青年教师培养直接负责人时芝玫看来,新教师研修班是在帮助一名教师开拓自己教育、教学、科研的路线图。

    当第一期3年的新教师研修班结束之时,一个着眼长远、更具系统性的升级产物诞生了:2015年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成立,八十中的青年教师培养开始向精细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研究院设置了新教师研修班(入职一年新教师)、青年教师研修中级班(工作2—3年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研修高级班(工作4—6年青年教师)3个层级,构建起青年教师分层次、分目标、分内容、分考核的培养体系。

    在“留痕”的总规划指引下,每年新入职的教师都会被编入相应的研修班,建立起共同的目标、班训、班徽、班旗等班级化管理文化;每名新教师都需要拜三级导师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新教师的第一次执教、新教师的一日常规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不断被打磨;6年结束时,还要举行“学术个唱”,汇报成果、提交培训答卷……

    随着规划的持续实施,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大大加快。改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姚亭秀,2012年新教师研修班第一批学员。经过6年的“千锤百炼”,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她学会了以研究的思维研究教学、学会了抓住“教育契机”、学会了从站稳课堂到探索高效课堂的蝶变。2019年,34岁的她经过学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成为了高中生物组教研组长。不单单是姚亭秀,同一批的12名新教师已经有6位成长为八十中的中层干部,其余教师也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

    “6年的研修,意味着留痕的培训结束了。”在田树林看来,其实这种留痕正从有形内化为无形,不经意间,一名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就产生了,优秀、卓越一个个阶梯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青年教师的华丽蝶变,让八十中新教师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一套总规划、6年精细研修,让一名名新教师面向太阳自由“生长”。

    实战为先、单蹦变双跳——

    两项基本功,深埋粗壮“根系”

    在八十中,有两项坚持了15年雷打不动的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和下学期的教育基本功大赛。可以说,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所有八十中教师是在两个活动不间断交替举办中一轮一轮走过来的。

    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八十中学教学处主任涂洁,1992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八十中工作,目前已经工作了30年。在她看来,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是青年教师的核心素养,前者考验的是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后者考验的教师能否带好一个班级。

    “刚来的两年内,田校长只做了一件事:‘听’。”回忆起举办两项基本功大赛的历史时,涂洁说,“校长通过听课发现了当时学校成绩下滑的原因:课堂低效。”而课堂低效背后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不牢。于是,在听课两年后,从2006年开始,田树林在八十中大刀阔斧地举办了两项基本功大赛,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以今年第十五届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从8月开始准备,要一直持续到11月底。用涂洁的话来说,要经过四轮的比拼,每个学科才能评选出全校的第一名,参加全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同课异构研讨。

    回忆起参加第十三届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感受,青年语文教师王圣洁用了“脱胎换骨”一词。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她经历了语文教研组内“真刀真枪”的比拼、市骨干教师磨课说课、全校跨学科教师“放大镜式”的评价反馈,最终代表八十中语文教研组参加了北京市第五届示范性高中同课异构研讨会,与景山学校、十一学校、一七一中学等北京市高中示范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是做好教育基本功培养。八十中教育基本功系列培训包括开好家长会、设计主题班会、班级管理等内容。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任课教师沟通、建立班规、建设班级文化等。

    作为2015年青年教师研修院第一批新教师学员,冯琳琳在研修班习得的系列主题班会思路让她受益匪浅,“设计好系列主题班会可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教育影响,班会开得有深度,学生的成长就会有高度”。经过三四个月的打磨,冯琳琳的系列主题班会设计在学校教育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最终在第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最具魅力奖”。

    在两项基本功大赛的示范带动下,青年教师的实战经验不断积累,教学、教育的根系越扎越牢,八十中的课堂开始高效起来。

    朋辈为师、独行变群飞——

    三级导师制,播撒开悟“雨露”

    在八十中,每位青年教师都要拜5位师傅:学科和班主任师傅、教研和年级组长导师、总导师。

    原来,为了助力青年教师全面提升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基本功,青年教师研究院对原来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建立起“三级导师制度”。一级导师为总导师,由学校德高望重、在教育教学方面都非常突出的老教师和退休教师担任;二级导师为教育和教学导师,由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担任;三级导师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带徒,分为学科师傅和班主任师傅。

    5位导师相互配合、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共同指导,青年教师能广泛学习前辈经验,最大限度博采众长。

    2020届新教师赵帅阳是北大地理专业的博士,非师范出身的他怀着纯粹的教育理想来到八十中。从科研者到为人师者,赵帅阳发现现实中的地理教学和最初的想象并不相同,陷入到困惑与迷茫中。

    学校拜师会上所拜的导师们在赵帅阳的职业成长道路上扮演了领路人的关键角色。在听了赵帅阳《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说课之后,学科师傅刘颖男点拨赵帅阳说:“讲课要放开,要让学生多参与进来。”二级导师杜文红更明确表示:“讲课一定要接地气,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自身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导师从战术到战略的全方位指导,对初来八十中的赵帅阳可谓是醍醐灌顶。经过认真打磨,赵帅阳的开学第一课很受学生喜爱,这让他的教学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做一名好老师不简单。”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的总导师江建敏表示,青年教师刚来问题特征很明显,一是不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活动设计不够细致,最后变成“满堂灌”;二是在教研方面,青年教师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限制了,又如何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总导师的她,要不断设法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观念,还要引导他们紧贴教改的前沿,让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除了三级导师制外,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还建立了朋辈之间互相学习的机制。新教师研修班开发新教师学长课程,由已经结业的学长整合并承担部分培训课程,形成新老学员互动,学长交流传承,构建新型的培训机制。每周举行一次的新教师论坛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共同研修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研修小组,新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创新为要、隔阂变动力——

    多学科融合,淬炼科研“肥料”

    “如何点亮一盏灯?串联并联哪个更亮?”在实验课上,学生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有条不紊地推进实验,从制造电源、设计电路到最后成功通电点亮小灯泡。

    这是一堂融合化学、物理、数学三科知识的项目式学习的优质实验课:

    ——化学教师使用锌和氯化铁原电池达到足够功率点亮灯泡,学生在实验中举一反三得出了影响源电池功率的微观原因——温度、电极材料等。

    ——灯泡点亮后,物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原电池内阻调节灯泡亮度,学生认识到串联或并联并不一定能提高电源功率。

    ——数学教师将整个实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得出了串联与并联对电源功率的影响取决于电源的内阻这一结论。

    “跨学科是未来的导向,学校一直鼓励教师以项目式的学习作为契机实现跨学科间的交融。”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韩叙虹认为,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对提升课堂效果,解决教学难题大有裨益。

    除了“点亮一盏灯”实验外,八十中还有生物、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光合的捕获”“光能的利用”项目,生物与物理两学科融合的“成像技术与人体”“发光生物的原理”“磁场与动物行为”等丰富的多学科融合式项目。

    “教师要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研究的选题要来源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最困惑的问题。”田树林表示,学校一直秉持“科研强师、科研强校”理念,鼓励教师把教学与研究融合,去做研究型的教师。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能让教师成长,更能让学生受益。

    因此,在八十中,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把研究的视角带入到了教学,教学的思维最终又升华为研究的思维。这一“反哺、回炉”的过程,让名牌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们实现了高起点与高质效之间的完美转化。

    如今,在学校,跨学科的融合、学科内的融合、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等多类“项目式学习”和“STEAM学习”已成为常态,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青年教师们在课堂中锐意创新、大胆突破,不仅让学生们跳出书山题海,更引导学生了解到学科的本质,进而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

    8个正高级教师、37个特级教师、13个退休特级教师……回顾学校多年来对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田树林欣慰地告诉记者,八十中学蹚出了一条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整体提升教师质量的创新之路,打造了一支高品格、高智慧的教师团队,也助推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着文章开头关于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在田树林的带领下,八十中人作出了自己的清晰回答:65年来,八十中塑造了一棵棵扎根成长的青年之树,营造出了一片共生和谐的教育之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