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陶行知:一生为一大事来
本报记者 梁丹

    1891年10月18日,一个婴孩降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后来被毛泽东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认为他是“当今一圣人”,郭沫若写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他,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早在青年时代,目睹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与人民精神上的麻木和困苦后,陶行知选择了自己要从事一生的事业:教育。在他从金陵大学毕业的论文里,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26岁,陶行知从美国返回祖国,在回国的轮船上他和同学们畅谈理想,他说:“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后,他身体力行地走上了教育救国的探索道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理念,认为不仅要追求教学合一,更要追求教学做合一,他遂为自己改名为“陶行知”,并终身以此作为诫勉。

    “生活与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形成了以社会生活为主体、实践为中心、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的崭新教育理论体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不仅提出了许多朴实却深刻的教育理念,还致力于躬身实践,亲手创办和推动建立了许多采取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实现了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统一。晓庄师范学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一批学校犹如暗夜之星,为改革旧教育作出了示范,女子教育、平民教育、国难教育、职业教育等,也在中国大地上开花;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他创办了《生活教育》《新教育评论》等刊物;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材,他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平民教育千字课》等读物……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陶行知以“甘为骆驼”的精神,孜孜以求地追求着、探索着、奉献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46年,因积劳成疾,陶行知在上海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5岁。

    陶行知曾作《自勉并勉同志》,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不仅出自陶行知的笔下,更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本报记者 梁丹 综合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