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展台
2021年10月08日 星期五
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高质量发展
——西安培华学院优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探索
赵巍

    西安培华学院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优势,不断提升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先后获评五星级党组织、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学院建设单位、全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等称号。

    坚持与时俱进

    探索现代化治理体系

    学校一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渐形成了以《西安培华学院章程》为核心和统领,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

    系统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学校理事会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学校各单位依据“废改立”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现已形成《西安培华学院理事会章程(修订)》《西安培华学院监事会章程》《西安培华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西安培华学院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西安培华学院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11部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内部治理体系。

    科学设计组织管理结构。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校长负责、党委监督、教授治学、教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着力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调整部门功能、优化协同运行机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理事会、党群系统、二级教学单位、教学事务部、研究发展部、学生事务部、行政事务部和服务保障部的“大部制”布局。明晰工作责权。学校理事会作为学校决策机构,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学校监事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保障学校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校长在学校理事会领导下,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总体工作。校长办公会是学校的行政议事执行机构,主要研究提出拟由理事会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理事会决定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学校历任党委书记都进入理事会担任理事,进入教学督导委员会担任总督学,确保党委参与学校决策监督职能。学校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每年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教师等对学校的意见建议。

    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去行政化”改革。学校吸纳行业(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高水平学者参与学校决策,优化完善理事会议事、决策机制,使教学和管理工作逐渐转向学者和专家主导,由学术主导代替行政主导。管理职能优化重组改革。学校每3年组织开展岗位竞聘和组织结构优化,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学校管理部门成为“学习型”“专家型”和“服务型”组织。探索新形势下校院两级的权力结构形态和管理职能定位,不断下移管理重心和自主权(人权、财权、事权),切实将二级学院由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办学和教学单位。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各二级学院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教学)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实现学术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专家化、一般管理人员教师化,切实做到“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采取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自我管理的模式,全面发挥社团搭建平台、锻炼能力、检验水平的优势,助力个人成长,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浓厚了校园学术氛围。营造优良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引导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实际,不断践行学校文化理念,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将爱国主义情怀、使命担当、教书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教育的主流。

    强化创新思维

    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全方位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规划管理和目标绩效考核,促进其从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转变,激发了办学动力。

    实施目标绩效管理,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推进目标绩效管理。“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积极推进目标绩效管理,完善单位目标考核和教职工个人考核体系,形成重在绩效、用数据说话、时时评价、事事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修订了《西安培华学院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改革了二级教学单位日常经费的预算管理,简化了预算编报模式,加强资金统筹管理,不断挖掘和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将审计重心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向全面关注资金、资产、资源和政策落实上来。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探索内涵发展路径。建立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不断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利用专业化的大数据平台,针对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行业专家评价)等维度,通过专业化的大数据平台和深度数据挖掘分析,开展毕业生短期跟踪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学生成长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师资发展评价、用人单位跟踪调研等,不断优化和解决学校内部治理问题。构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机制。探索专业建设多元评价机制。校内适时评价与校外跟踪评价途径相结合,建立专业评估、国际认证、学位点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等多类别评估项目相交叉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提升路径。通过积极开展和探索学校“管办评”分离的新机制、新方法,细化管理路径,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创新教职工培训模式,优化提升职业素养。“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以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为抓手,多方合力增强教职工的执行力。多样化培训模式并进。学校以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组织开展了450次培训,共计32797人次参加,已形成了“面向全员、突出重点、分层次、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供不间断培训服务。每年面向全体教师举办12场教师能力提升系列讲座、10余期教学科研沙龙活动,将一年一期的新员工培训改为一年两期,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创造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学改革和能力提升培训研修班,为教师提供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为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6个教师培训基地。近5年共选拔出68名青年骨干教师,落实与西北大学的对口帮扶制度,开展“一对一”教学和科研指导。

    深化信息化建设,适应新时代治理环境。优化完善服务事项网办流程。通过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实现具体化、标准化、可操作化。学校建设的5项基础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活服务提供便利与保障,推进了治理方式变革,全面提升了治理效能。建成了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建成了数字校园基础平台,集成21个关键业务系统,实现了统一信息门户和用户身份认证、服务师生的跨部门应用,基本实现治理领域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共享和应用。

    抓住新时代机遇

    走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统筹编制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分步走”谋划学校发展蓝图。西安培华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准确研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走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办学道路。学校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并切实转化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积极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坚决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相统一、校内教育和校外培养相协同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方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八大能力”的培养,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合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条例办学,严格按照学校章程及相关制度办学,确保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探索信息时代大学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实现从管理思维向治理思维的转变。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中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把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估中,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学情诊断,推动“课堂革命”,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转变评价理念,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扩大评价主体,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把握评价核心,认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评价方法,充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充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

    (赵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