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1年09月27日 星期一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以党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梅国英

    ■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自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以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六专题一实践”主线,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激励引导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听党话、跟党走,以党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以党史之光引领师生昂扬奋进开新局

    学校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胸怀大局开新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系统谋划、从严部署、扎实推进、注重落实。

    学校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研究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同时,构建落实校领导带头学习研讨、带头上思政课、带头上专题党课的机制,形成了以上率下学党史、讲党史的局面。

    各党总支也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六专题一实践”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面制定本部门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会议,促进方案细化落实、工作扎实推进,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同时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以“融合”之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不断拓展学习教育载体,挖掘并创新学习形式,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党史学习教育逐步走深走实。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

    学校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到牟家村的田间地头,与葛庄村共建“青年实践基地”,开展“百名团员寻访百名党员”社会实践,在清明祭英烈活动中感悟先辈革命意志。让一半课堂给学生,结合“团支书思政技能大比武”主题竞赛,全校90%以上的团组织开展青年“论”、青年“讲”、青年“思”、青年“辩”专题活动。打造“学说读演创行”体系,以青年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仰信念,“FM《先声》频道”带动线上线下接力诵读革命诗歌,“太雷家书”短视频在全校传播,“三杰”书签引领校园“红创”风尚,红色舞台剧《永远的青年:常州三杰》使全体师生深感思想的力量。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红色研学暑期社会实践,将学党史、悟思想融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学习领悟党史,点亮红色印记、探访革命旧址,参与近百项目、夺魁“双创”大赛,投身红色科创、服务乡村振兴等各类活动,让伟大建党精神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在红色体验中入心入脑。发挥各级各类媒体功能,做好宣传工作,策划开展“技能成才 献礼建党百年”系列融媒体宣传教育,挖掘报道臧家河、刘栋照等一批品学兼优、矢志报国的学生榜样,大力弘扬青春心向党、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全面系统地展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此外,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实施“德技并修、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教材建设奖3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赛区D类决赛)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4项,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高职组)一等奖6项、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仅2021年上半年,全校师生已获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00余项。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境课堂

    学校投资1000万元建设“常州三杰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与常州三杰纪念馆深度合作,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共建党性教育新基地。依托常州博物馆、常州市党建与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等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同时,精心打造校内党员教育实境课堂,4个教学点多点联动,八大教学模块互通互联,全方位展示师生在党建引领下的创新精神。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深入挖掘“厚德勤业”校训的时代价值,着力传递“以立德树人为荣、以误人子弟为耻”的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厚德 勤业”道德讲堂连续成功举办14期,以“红色记忆”为主题,讲述学校光荣在党50年老同志的初心故事;“尚思·求是”大讲堂已开展12年208期,成为学校青年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载体;常信日记、思政动画等贴近师生心田,引领青年成长,成为重要文化阵地。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师生们在树立起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更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蓬勃昂扬起来,使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梅国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