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风采
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革命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陈朝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勇往直前、不断夺取革命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不断拓展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在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中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筑牢研究生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支柱,它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好党史这本“活教材”,开展了研究生党史微讲堂、研究生党史宣讲团、“历史名人心理剖析大赛”等活动,引导研究生把党的宝贵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好,以激励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振奋斗精神、培育创新能力。二是根据研究生心理、思想的接受特点,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宣传阐释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示范教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成效。三是结合研究生现实需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用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鲜活素材讲好英雄模范人物故事,引导研究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从而使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夯实研究生基层党建,打造思想引领的组织阵地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主责主业。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着力夯实研究生基层党建,是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之一。一是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结合研究生专业和学科特点,将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在课题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二是加强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研究生党员骨干领航工程;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党建知识培训体系。三是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基础,构建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一体化党员教育体系,强化党员教育全过程管理。四是以基层党建质量创优为契机,推进研究生基层党建“双创”工作,引导研究生党员在弘扬革命精神中加强党性锻炼,发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着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大力弘扬革命精神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持续开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推进。一是注重凝聚线上和线下合力,着力营造革命精神培育的良好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橱窗展板、电子屏等的宣传展示作用,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抢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革命精神教育向互联网空间延伸。二是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艺作品。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百年党史为主题,充分发掘革命英雄人物、重大革命事件、革命遗址等革命题材,运用文学、歌曲、配音比赛等表现形式,创作歌颂党和人民、反映我国伟大革命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引导研究生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着力推进实践育人,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

    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引导研究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淬炼党性,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根据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聚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扎实推进导学关系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月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二是开展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环节,通过研究生工作站,鼓励研究生结合个人所学专业和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组织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革命圣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

    (陈朝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