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让“试错成本”成就新的成功
高宇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

    新闻回放 

    近日,清华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一段演讲迅速在网络走红。教师代表梅赐琪跟同学们分享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其核心主题是:失败背后,也有一片值得拥抱的天地。

    主持人语

    在成功与失败面前,前者的意义不言而喻,谁不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成功和失败又常常被捆绑在一起,并且深刻地嵌入彼此的阐释结构。今天我们谈论失败,究竟是在传递一种“凡尔赛式”的“心灵鸡汤”,还是在努力寻找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如果说失败不可避免的话,那我们又如何与之和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三名本科生,尝试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让“试错成本”成就新的成功

    面对全国各地最成功的高考生,发表这样的演讲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学会正视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成长机会。

    可是仅仅学会正视失败,我们就能变得更好了吗?当因为一分之差与名校失之交臂,当因为0.01的绩点错失保研资格,当因为学历较低而没有面试机会时,失败不再只是因为正视就能被消解,它的背后有着巨大的试错成本,人生可能因此“一时失足成千古恨”。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失败的人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可能,或者只能通过付出数倍的努力去弥补这一次失败。即使我们真的能学会正视失败,但是失败背后的试错成本真的允许我们接受吗?

    而这份巨额的试错成本就来自于社会对成功单一化的理解。当成功的道路变得狭窄,多少人将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被迫承担一笔巨大的试错成本。失败不可避免地发生,成功却只有财富名利这一条路径,多少人又要为走向世俗成功的道路放弃自己内心想要的成功呢?

    在拓宽成功路径、探寻成功道路上,或许更应该作出前瞻性的指引,既要呼吁大家正视失败,更要和当代年轻人一起探讨和定义什么才是成功,让多元化的成功成就个体的追求。社会也应该反思怎么让失败者接受得起试错成本,而不是让失败者永远成为失败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