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
于无声处见“故园”
李素霞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凝练,较为深刻准确地回应了在价值观领域,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纪之问,也深刻体现出国家意识形态在形成价值共识,将价值观研究和实践与民生、民情契合方面的迫切吁求,可以说,价值观涵育与现实履践的连接之处,就是普罗大众在新时代的精神“故园”。

    黄进教授专著《寻找精神的“故园”:“新市民阶层”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注重对“新市民阶层”及其他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的社会人群的价值观问题的揭示与解答,面对当前社会群体思想多样和价值多元的客观状况,从理论探寻、强化实证出发,最终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问题,形成社会人群可以普遍参照的方法论,体现出深厚的问题意识,能够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使广大民众进一步自发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帮助。成果的应用,也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导引未来中国社会价值观问题的解决路径,在宏观视域与微观样本之间“无声”地揭示与阐释了精神“故园”的处所。

    尤为难得的是,本著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互证下,为找寻精神“故园”孜孜以求,严谨求索:既能从理论溯源出发,探究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怎样得以融入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之中,尝试突破困扰学界的“代表社会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瓶颈,又通过对各年龄段、各学历层次、各工作领域的“新市民阶层”样本调研与实证研究,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定人群中实现文化传承、价值导引和精神培育的可能,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描绘多维度的主导价值观参照谱系和教育方案。

    “故园所在,即以为家”,价值观理论探寻的目的旨归是最终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这就要求价值观问题研究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简单转化,更需要契合社会层面的治理架构来回应、激发和保障民众对于道德与价值的期许与诉求,注重考察、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语境和发展机制。本书在严密的逻辑场域中,也开展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制度体系的衍生研究,其中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机制、制度设计的规范性、政策措施的导向力、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通贯与互为呼应,既能于无声处觅见精神的“故园”,也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为社会治理场域构建具有引导力、规范力与可操作性并重的治理方法论,更加难能可贵,值得借鉴和嘉许。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