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陈昌金
学校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党建共建协议
中天苑 红楼

    近年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紧扣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和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契机,聚焦区域行业产业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实践育人改革,着力构建“双实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定位导向精准、深化产教融合主线清晰、创新精神培育重点突出、就业能力提升目标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导向,打造“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锚定青岛市现代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胜任力、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精准定位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实践教学管理细则”等制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其比重占25%—35%之间;完善由实验课程、集中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实训、个性化培养等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企业岗位胜任力实战训练三层培养体系。

    在长期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学校走出了一条“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特色化实践育人路径。在工学交替方面,学校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合作企业条件,将学生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边学习边实训,定期轮换不同岗位,强化岗位胜任力训练,并由企业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全程指导,学生分组分时上课和实训。在实岗实训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内外优势条件,着力拓宽学生实践形式与范围,校内实习依托行业集团,校外实习依托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领域齐全、岗位丰富的多样化实践机会。“工学交替、实岗实训”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企业文化、把握生产一线需求,紧跟经济发展大势和行业前沿方向,大大提升了岗位胜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打造“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育人平台

    学校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精准对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学生共育”协同育人平台,强化标准、严格监控、保证质量,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部来说,学校充分发挥恒星集团、恒星科技学院、恒星集团相关研究院所的体制机制优势,促进教学科研实施单位、技术创新与研发单位、产品生产与经营管理单位三者之间深度融合、密切协作与无缝衔接,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运行。外部来说,学校深化和拓展与区域行业企业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与平台,逐步形成具有恒星特色的“行校对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新模式。推动校企共建专业,学校与贝芽智能科技等企业共建学前教育专业,将智能产品生产、评估效果检测等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与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围绕“未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合作开展研究与实践,与行业企业共建30余门校企课程,共同编写80余册实训指导书。

    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海信、特锐德、一汽大众、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内软件实训基地、智能仪器实训基地、汽车管家实训基地、健康管理等1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1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培师资,学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合作平台,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汽联大客车有限公司等共建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安排培训锻炼270余人次。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达220余人,占比65%。推动校企联合研发,学校依托国家级别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双创”基地、市级孵化器基地、市级专家工作站等,吸引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发出租车检定台、校园消防巡查信息系统等,实现学校科研和企业效益双提升。推动校企共担教学任务,学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联动机制,加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合作,企业人员通过授课、讲座、论文指导、实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形式参与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共促学生就业,学校依托合作平台及实训基地,在提供专业实践实训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与通道,近3年通过校企合作落实本科毕业生就业1150余人,占总人数60%。当前,学校深入落实《山东省百校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实施方案》,研究确定了“三个一”融合重点项目,推动产教协同育人不断走深走实。

    以创新精神培育为重点,构建多方联动、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新成果应用孵化三位一体体系。学校开设创业指导及训练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8学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设置“创新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等基础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开设两门“双创”专业课程。学校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成以电子信息为主,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等多种领域共同发展的科技型“恒星新媒体及应用电子技术孵化器”,被评为“国家级别众创空间”,成为落实产教融合战略、推动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学校还建成“恒星智岭众创空间”大学生“双创”基地,获批“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落实“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孵育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完善“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区”机制,提供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入驻的企业与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相关联的达86家,获得国家、省市创业大赛奖项6家,完成标准制定2家,累计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22家企业成功完成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孵化器自有孵化资金1000万元,已成功投资6家在孵化企业,在2020年,累计完成产值1.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30余个,30%以上的入驻企业取得了专利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设立“恒星学子创业基金”,加大优秀项目指导支持力度,为学生搭建科技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创业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学校与海信、海尔、京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机会。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竞赛,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办法,以成绩计学分,引导学生参与创新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

    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2项,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励327项,其中国家级别奖70余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346人次,发表论文22篇、获专利3项,其中获得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赛铜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在第十二届省“挑战杯”竞赛中获铜奖3项,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山东省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

    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输送产业急需、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遵循“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办学就跟进到哪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以社会用人需求倒推学科专业方向,以毕业出口标准倒推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多元化考核,注重理论掌握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笔试、上机操作、实践操作、技能达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强化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近3年来,学生累计5700余人次获取不同类别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推动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严把出口关,突出质量意识,引导学生聚焦产业前沿、企业实际、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等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近年来来自企业一线的选题达到50%以上,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过程中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进行论文撰写,近三届毕业论文(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占比分别为58%、62%、65%,论文质量逐年提升。

    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把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二级学院纳入考评体系,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9.73%、97.14%、94.55%,居于同类学校前列。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在区域(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就业,他们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岗位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  陈昌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