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1年07月16日 星期五
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用新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秦岭尾矿区 禾苗绿油油
本报记者 冯丽 通讯员 雷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小康圆梦

    7月的汉江两岸绿浪滚滚,正在分蘖萌穗的水稻长势喜人。

    抚摸着绿油油的禾苗,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军康满怀期待:在团队努力下,今秋十月,试验田即将捧出秦岭污染土地上的第一把“放心米”。

    把一颗不起眼的“小圆球”埋进土壤,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通过吸附根际土壤中的镉、铅、锌、汞等多种元素,彻底修复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让受尾矿污染的土地再次产出“放心米”。4年来,郭军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秦岭深处的试验田,以农田重金属污染控制为课题,研发出10余种环境友好型修复新材料及配套修复装置,借助智慧农业新技术,在污染土壤中布控修复装置并循环回收利用,通过多次循环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彻底修复,同时极大降低修复成本。

    如今,他们已成功修复100余亩农田并实现了绿色种植,产出的油菜重金属镉含量与未处理地块油菜相比下降56%,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

    巍巍秦岭,矿脉深藏。历史上,由于对秦岭各处矿藏开采,造成部分区域农田的重金属污染严重,重金属镉超标,极大影响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2018年,郭军康领衔的“秦岭卫士”团队在社会实践中看到当地群众饱受尾矿重金属污染之苦,下定决心要“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他们结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科优势与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破解地方发展难题,开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课题。在陕西绿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建成110余亩试验田,轮作种植了油菜、水稻等农作物。

    从2018年至2021年,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团队成员无数次往返于汉中和西安、稻田和实验室,发挥学校化学、生物、材料、机械学科优势,搭建交叉学科公共研究平台,实现了多学科融合,将新材料、新装置、新设备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据了解,郭军康团队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在国内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创新性,且适用性强,适合全国不同地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好事儿。即使困难再大,有时甚至还不被人理解,我们也会互相支持、携手一直干下去,养好田种好米,助力乡村振兴。”合作3年来,眼看着试验田里的土壤品质一年比一年好,庄稼长势一年比一年强,陕西绿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希来打心眼里高兴,也逐渐认识到土壤污染修复,尤其是农田的土壤污染修复的重大意义。

    郭军康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如今,我们已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安心,仍是我们这一代农业环保人应该牢记的‘国之大者’。我们要保护好秦岭祖脉,努力用科技创新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