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精神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东北抗联精神 忠诚报国何惧死
刘信君 王广义
坐落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资料图片

    【总书记说】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精神阐释】

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其内涵丰富深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救亡图存、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鲜明地举起抗日大旗,号召民众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先后派遣500余名党团员到游击队和各部义勇军中工作,涌现出了很多民族英雄。

    坚定执着、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东北抗联指战员自觉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忠贞不贰、信念坚定。杨靖宇对党忠诚,心中有党,两次举行西征;赵一曼在狱中遍尝各种酷刑,仍然坚定信念,保守党的秘密。

    前赴后继、向死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付出了巨大牺牲,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伤亡33万余人;东北人民军及东北抗联师以上干部100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军以上干部达38人。更多的是那些无名英雄。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抗联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残酷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时间最久,坚持了长达14年抗日游击战争;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日本关东军最多时达78万人;日伪军凶狠残酷,手段残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与朝鲜共产主义者、朝鲜革命军并肩作战。同时,东北抗联与苏军密切配合,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作者刘信君系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奉献】

    从热血“学霸”到抗联英烈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好成绩、高学历,却毅然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在白山黑水间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赞歌。

    他们积极学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发展党员队伍,与日军殊死搏斗。冯仲云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期间受《新青年》《向导》等报纸杂志的影响,开始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参加反帝示威游行,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他作为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去汤原,整顿重建受挫的汤原游击队,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1939年之后,他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他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俄文和军事理论,研究航空兵战术,并向部队成员积极宣讲,使部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军事科学知识都有了长足进步,也使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深入每一位部队成员内心。

    他们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张甲洲先是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为营救同学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对清华大学有了向往。出狱后,他便从北大退学,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1932年春,张甲洲与于天放、夏尚志、张文藻、郑炳文等东北籍大学生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悲壮路程。在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下,张甲洲1932年5月在巴彦县建立抗日游击队。1937年8月,张甲洲在转移途中遭遇日伪军,被流弹击中,最后只说了句“我不行了,你们要抗日到底”,便闭上了眼睛,年仅30岁。

    他们宣传抗日救亡,鼓舞抗日斗志,勇赴国难,忠贞报国。1932年春,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的宋铁岩受党组织委派,回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1936年2月,宋铁岩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向士兵宣传马列主义,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民族意识,使战士们明白“国破则家亡”的道理,组织印发油印小报《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和传单《为“五卅”十周年纪念告满洲国士兵书》《红五月革命斗争口号》等宣传刊物。宋铁岩在一次带病指挥掩护部队撤离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他们组织抗日救国团体,开展地下工作,教育群众,艰苦卓绝,不屈斗争。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生于天放,中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成为勇于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分子。1927年在抗议日本强行在吉林临江设立领事馆、妄图侵略东北的示威活动中,他成为抗日斗士。1931年,他经张甲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与张甲洲等人回东北开展武装抗日游击活动,并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组织抗日救国会,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组织力量。1937年于天放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任抗日联军第十一军随军学校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在军队中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政治思想教育,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储备,积极创办各类学校,提高战士素质,团结御侮。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和军长赵尚志在汤旺河流域建立了密营、被服厂、枪械修械所、电信学校、军政干部学校。军校开办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资本论》《八一宣言》、统一战线、党员常识和党的工作、怎样发动群众等;军事课内容有游击战术、地形学、兵器原理等。这些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战士们的政治理论、文化水平和军事素质。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以张甲洲、冯仲云、宋铁岩、于天放等为代表的知识青年,唱着这首《露营之歌》,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伟大事业。岁月如梭,精神弥坚。如今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当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答好时代命题,谱写新时代青春乐章。

    (作者王广义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