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梦想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踏遍神州访峥嵘 满怀豪情书锦绣
——中国教育报刊社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报道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唐琪

    从“一大”会址到百年红船,从赣鄱红土到圣地延安……这是一条红色政权从无到有的光荣之路,是中国人民从苦难到辉煌的胜利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教育报采编队伍沿着党的足迹重温红色征程,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而这答案,“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将用全年的时间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报道,将是全社202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召开专门会议,党委书记、社长翟博郑重宣布全年工作重点和基调。

    半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和编委会统筹部署,全社上下高度重视,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作为宣传报道总栏目,下设“神州行”大型主题报道等8个子栏目,由社领导带队,每人牵头负责一个栏目,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声势、做出亮点、做出创意、做出精品。

    4月起,“神州行”大型主题报道和“领航100”大型融媒体报道在“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浓墨重彩全面推送。由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带队,骨干采编人员分赴全国31个省份开展行进式采访报道,从上海一大会址出发,结合党的百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制定的重大政策,深入报道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举措及成就。目前已刊发8个省份的报道,其中文字报道36篇,视频报道21篇,报道将贯穿全年。

    参与“神州行”“领航100”报道的记者很多是年轻的“90后”“95后”,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故事是在书上读到的、影视作品里看到的。而在建党百年之际,有幸重走革命路,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者林焕新就是其中一员。她参与了陕西延安、福建古田两路的报道,感叹:“这不仅是一份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更是一次难得的党史学习机会,这宝贵的精神养料将鼓舞我不断奋进!”

    大型采访报道之外,报刊社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学百年党史 做时代新人”大型宣讲活动、“百年红色精神闪耀”大型策划、“中国共产党百年智慧”系列理论文章、“唱支赞歌给党听”大型歌会、“党史中的校史”融媒体报道等。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各媒体平台纷纷推出精心设计的专题策划,将教育系统庆祝建党百年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报刊网端微屏齐发力,是建党百年系列报道的突出特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等各平台举办各种展示活动,为基层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提供展示舞台。

    “中国教育报刊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报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整合两报四刊三网两端及新媒体矩阵力量,用心讴歌百年光辉历程,用情展现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精神,用功书写新闻报道精品力作,大力营造了共庆百年华诞、共创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翟博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下半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将继续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弘扬中国精神,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齐声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全力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大力营造共庆百年华诞、齐心开创新局的浓厚氛围,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人民教育》推出“百年红色精神闪耀”重大策划,约请专家解读阐释多种红色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推出“建党百年与高教人”栏目,以高教人的理论贡献为主线,系统挖掘高教人在建党百年中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现高教人在建党百年中的巨大作用。

    ■《神州学人》杂志和神州学人网从留学人员和教育开放的独特视角出发,展现党领导下留学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民族教育》推出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系列报道,重点做好有关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教育工作的理论、经验与成就的宣传报道。

    ■《中国教师报》对有厚重革命历史的红色学校进行报道,为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作生动注脚。

    ■中国教育新闻网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并创新传播形式,丰富用户视听体验。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发起“红色记忆·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征集,精心整理采访并已发布约90个融媒报道和案例,其中包括“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江苏省新安小学等。征集仍在进行中。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唱支赞歌给党听”线上展演活动征集,在数千份来稿中精选100个视频在中国教育报移动端多个平台发布,并于6月30日晚上重磅推出“唱支赞歌给党听”七一云端歌会。

    且听穿林打叶声

    本报记者 任赫

    百年历史浩荡。今年春天的“神州行”,有幸跟随上海、浙江和江西三路,一起走过上海的石库门、轻抚嘉兴的湖水、感受井冈山的清风,去听百年风雨在时光中回响。

    这次踏上上海的土地,与以往不同,心中总有隐隐的挂念。临去之前补习了《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心潮澎湃之余还生出一丝担忧——风吹过了这么久,我们能否打捞出最精彩的水花?但当车子行至黄浦江边,抚过石库门的墙砖,漫步在百年校园,心里一下子有了良多感触——这里就是百年前历史发生的现场。无数在字里行间和光影交错中闪现的细节翻涌上来,与现实时间轴交叠,风中似有故人声。

    与历史交汇的感觉是奇妙的。我们在上海大学听了瞿秋白、邓中夏等百年前青年的动人故事,感慨万千。在去往上海交通大学的路上,突然落雨。雨水漂浮在车窗,远处的高楼与车流变得模糊。我们在雨中穿梭行进,没有丧气没有抱怨,依然笑着聊着天。不多时,云销雨霁,放晴了。

    百年前的那场狂风骤雨是血与火的考验,前辈们无人退却、迟疑,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奔走,为祖国拼出了一片安和晴朗的天空。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过了风风雨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来的壮阔故事启发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继续前行。在采访中我渐渐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不是停在纸面的五个字,而是无数前辈用行动写在祖国辽阔大地上的诗。

红色土地换新颜

 本报记者 梁丹

    今年,作为“神州行”报道文字记者,我在江西兴国、永新两县度过了一周的采访时间。出发前,我特意带上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个勇敢冲破谣言与物理阻碍,实地探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斯诺在书中说,自己的动力来自一个好奇,红色中国究竟是什么?在一步步接近赣南,走向苏区核心地区的遥远路程上,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所幸,尽管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当初的红色中国仍在兴国、永新留下了深深印记。

    红色中国成长于贫瘠之中。在兴国,有一道由毛主席命名的美食——“四星望月”,米粉和鱼块、辣椒混杂着蒸煮,再配上四道小菜。当地人介绍,由于生活艰苦,米粉烹一切是老百姓最爱的烹煮方式。

    红色中国发展于动荡和曲折之中。在毛主席曾开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的潋江书院内,建筑上“AB团”等字样的宣传语仍清晰可见,“反围剿”时期那些关于艰苦、牺牲与奉献的故事则常常引得听者讲者泪水涟涟。

    在永新,我曾问当地人哪所小学最好。对方平静又有些骄傲地说,永新县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年就要接受优质均衡的国家评估,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各具特色的学校。

    作为对革命事业奉献极大的老区,这块红色土地的快速发展,是对无数英魂的最好告慰。

    寻找永恒的烙印

    本报记者 张滢

    今年4月,我有幸跟随中国教育报“神州行”融媒体报道组到革命圣地延安采访。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延安,临去之前重温了党史中和延安有关的内容。然而,到了实地采访,还是觉得震撼。

    通过走访党的七大会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采访延安中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中国又是如何从延安走向世界。

    在那段峥嵘岁月,延安不是偏远闭塞的代名词,而是光明和前途的象征,是革命青年的心之所向。人们的生活虽然困苦,但精神却无比充实富足。当时的学校,没有像样的桌椅板凳,甚至没有校舍,却拥有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也民主平等、充满关爱。

    “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就能实现永恒。”伟大的延安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和未来。采访中,我们所见到的师生,沐浴着延安精神,阳光正气,神采奕奕。

    成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次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生活教会他们感恩与珍惜,努力与奋斗。他们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几乎与生俱来。这种热爱,不仅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动,也让身为党员的我加深了对百年党史的认识,加深了对延安作为共产党人永远精神家园的依恋。

    幸福生活慰先烈

    本报记者 高毅哲

    焦裕禄纪念园就在兰考繁华的闹市区里,门前是裕禄大道,两边商铺鳞次栉比。

    说是纪念园,其实更像一个小公园。三座主要建筑——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依次排开,绿植环绕。

    纪念碑投下一片影子,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子席地坐在碑座上乘凉,他们背后的碑面上刻着焦裕禄在兰考“访贫问苦”“查三害”的故事浮雕。纪念碑北面几十米是焦裕禄烈士墓园,焦裕禄就长眠在这里。随行的兰考县教育局干部老王说,纪念园里的小广场,一直是当地百姓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尤其是夏夜,带孩子玩的、跳广场舞的,热闹非凡。“兰考老百姓对焦书记的感情,不是一般的亲啊。焦书记都走多少年了,大家还是把他当自家人一样。赶上他的生日祭日,都有老百姓自发带着馒头、水果和酒,过来祭奠他。”老王说。

    如今,人民在焦裕禄的墓园里散步、聊天、休息,小孩子在绿树间追逐打闹,这座他安息的园地里,到处是人间的暖意。人民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他高高举起。焦裕禄依然和他热爱的兰考人民生活在一起。革命烈士舍生赴死,为的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间烟火,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用镜头记录盛世

    本报记者 李柯

    4月起,我便投入到中国教育报刊社“神州行”融媒体报道中,先后前往陕西、河南、福建三省,跨越东中西部,行程近万公里。

    虽然一路奔波,但在一处处红色圣地,用镜头记录、展现这波澜壮阔的100年,我的内心无比充实、深受感动。

    第一次出发是个周日的晚上。在北京开往延安的绿皮火车上,在摇晃着的狭窄的车厢走廊里,我和同事们讨论着延安的报道方案。从框架到细节,不觉夜已深……

    第二天清晨,我们迎着6点的太阳,到达采访的第一站——延安中学。乐声响起,身着军装的国旗班学生踏着正步,肩扛五星红旗,走上升旗台。国歌奏响,风展红旗。这不是我第一次了解延安的故事,更不是我第一次拍升旗。但当我看到延安学生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听到学生们如数家珍般地讲述革命故事,突然感觉这种精神像一组永不改变的基因,代代相传,焕发无限生机。

    画面是忠实的记录者。我的镜头里有延安各处革命旧址里落落大方的红领巾讲解员,有河南兰考焦裕禄精神的传承,有福建龙岩才溪乡“九军十八师”的传奇,有为党的生日倾情歌唱的师生,有为学生全面发展尽心尽力的校长……镜头记录着百年历史长河中的人与事、点与滴,最终汇聚成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