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成就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科技创新 瞄准前沿核心突破
万作芳 高正亮
图1:2017年5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入舱志愿者在月宫一号实验舱前宣誓。孔祥明 摄
图2: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资料图片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和科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导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促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科技创新多点发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深空、深海、大飞机等科技制高点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深空探测方面,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是当今世界深空探测的尖端领域,高校强强联合深度参与。由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面向国家深空探测发展规划的火星和小行星探测科技重大工程,推动解决深空探测领域自主导航与制导控制中的关键基础问题。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首次实现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实现从月面起飞,首次实现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月壤返回地球。

    火星探测一直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实现火星的载人飞行探测被认为是21世纪上半叶行星际探测的终极目标。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和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为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在深海探测方面,“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研发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在光电探测领域开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力发展水下光学传感技术、光纤水听技术、水下激光通信技术和水下光学成像技术等全球热点技术,有力推动深海光学传感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深海目标识别和水下通信等相关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服务大飞机方面,2019年11月22日,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约成立“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共谋中国商用飞机发展之路。联合实验室致力于理论分析、联合设计、系统仿真建模等关键技术研究,为型号研制和专业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高校自主攻关尖端高科技,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多年来,我国在特高压、卫星导航等领域形成了“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的共识。

    特高压输电是我国新基建的亮点。我国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投入特高压的研发和建设,如今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特高压技术的国家。我国依托特高压等核心技术优势,制定了51项国际标准。由16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成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电工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在卫星导航方面,从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开始,我国已经走过了27年的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校参与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的自信,来自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集体攻关。

    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西部大开发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高地,中国高校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高校广泛组织发动校内外各方力量,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带动高校专家教授编写农民培训教材276套,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我国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实施三大专项计划,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重点高校提供更多机会;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搭建智库平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重要基地。

    有研究显示,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9%、1.20%、3.59%和7.74%。有学者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全国高等教育水平对经济的贡献率发现,2015年全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25%,其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5%,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2012年和2012—2015年黄三角高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5.83%和8.75%,贡献率呈上升趋势。樊星等学者通过测算1996—2015年的省域统计数据发现,“十二五”期间北京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最高,贡献率达到18.37%。

    2018年12月27日,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开始提供全球化服务,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化时代。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03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6.9%。

    迈向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