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成就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资助体系 襄助寒门求学无忧
徐卫红
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学生与国旗合影。杨韬 摄(资料图片)
图1 2006年至2019年我国学生资助数
图2 2006年至2019年我国学生资助资金规模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无到有,从不完整逐步走向完善,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人民助学金制度、人民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从资助内涵上来说,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复合型体系结构。“普惠”以免学费为主,体现了公益性;“助困”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为主,体现了公平性;“奖优”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为主,体现了激励性;“引导”以基层就业国家资助、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主,体现了倡导性。

    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学生资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2006年至2019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11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资助学生(幼儿)从2006年的2663.99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10590.79万人次,增长了297.55%,翻了近两番(见图1)。

    2006年至2019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资金总额16766.51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06年的191.16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126.00亿元,学生资助资金连续13年保持快速增长,增长了10倍多(见图2)。

    学生资助作用愈加明显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对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作用愈加明显。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面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国家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顺利接受适龄教育。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产生了积极影响。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2020年达到85.2%。

    进一步巩固了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2020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中阶段资助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中职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已覆盖超过90%的学生,切实减轻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20年上升为91.2%。

    助力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力保障了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12.5%增加到2020年的54.4%。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国家提出了精准资助的四个要求。一是资助对象要精准,二是资助标准要精准,三是资金分配要精准,四是发放时间要精准。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确保“一个都不少”,同时给予最高档次的资助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专门针对建档立卡学生制定了专项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力度。资助政策的实施,有力保障了贫困家庭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享有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打下了扎实基础。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使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充分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伟大承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