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成就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基础教育 优质均衡固本培元
牛楠森 陈琴 李铁安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黄海路小学少先队员在入队仪式上出旗。新华社 司伟 摄

    我国1953年至2020年文盲率

    1953年 80%

    1964年 38.1%

    1982年 23.5%

    1990年 15.88%

    2000年 6.72%

    2010年 4.08%

    2020年 2.67%

    建党百年,党领导下的基础教育,谱写了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史诗:从扫除文盲、改革学制、推进“双高普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确保学校安全,到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础教育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促进教育平民化,使人民能够识文断字,既是教育事业,也是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基础教育事业的起点,就是扫盲教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并组办了夜校、半日学校、农民补习班等教育机构,帮助人民脱盲。随着党的发展壮大和党的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识字问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两条道路协同并进:一方面继续推进扫盲教育以吸收不能返学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文盲,另一方面依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以防止新生文盲的出现。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而今天,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文盲率已下降至2.67%。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中国彻底摘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基本实现了人人能识文断字,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的人口素质,也为世界扫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便在根据地大力发展正规中小学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共有中等学校(含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学)5216所,小学346769所。到1979年,我国中等学校发展到147266所,小学增加到923532所。改革开放后,中小学校布局逐渐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2019年,我国共有中等学校7.68万所,小学(含教学点)25.66万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改造旧中国教育制度,向工农敞开教育大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制,惠及各年龄段的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自幼失学的青年和成人,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工农干部、少数民族群众等,实现了全覆盖。“有教无类”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中国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战略任务,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属性,组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十三五”期间,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提高了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和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全国共有中小学(幼儿园)51万所,在校(园)生2.26亿人。就全口径数据而言,截至201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在资助面上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所有学校全覆盖和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2019年,国家资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2025.70万人,资助金额202.84亿元;资助中职学校学生1592.86万人次,资助金额305亿元;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240.23万人次,资助金额185.01亿元。“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擦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底色。

    特殊教育彰显国家文明追求。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既是国家文明的体现,也是个人生存的保障。1953年,我国盲聋哑学校的数量是64所,1979年发展到289所。到了2019年,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并发展出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类型,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42万人,使他们共沐共和国教育发展春风。

    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两基”如星星之火,串联起了基础教育的重要转折。教育督导制度发轫于“两基”,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于“两基”,均衡发展起步于“两基”,素质教育理念脱胎于“两基”……当数量不再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质量提升的呼声渐高。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此后,“重点校、重点班”逐步取消。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薄”等基础教育重大系列工程陆续实施。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责任,并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随后,2013年教育部启动开展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为加快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消除大班额等十大举措随之出台。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系统部署。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基础教育踏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

    这其中,2017年颁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数占比96.8%,其中中西部县数占比95.3%。

    基础教育的底兜不住,均衡发展就是空谈。从2001年以来,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农村中小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从2009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实施,使学校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这既是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部署。

    截至2019年底,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98.43%、99.07%、98.67%。

    内涵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资源和基本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追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其鲜明的特征是,始终彰显人民立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信仰、遵循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不断改革、建设和创新课程,不断满足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一文件率先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之后1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高站位、系统化、科学的规划设计。

    “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教学改革工作;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统编三科教材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在20个省份实施;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水平整体良好,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显著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系统构建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任务,创新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等六大育人途径。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中小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开齐开足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缩小教育差距。新冠疫情爆发后,教育部迅速建设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满足了1.8亿中小学生的居家学习需求,有效支撑了“停课不停学”工作,堪称“史无前例、世无前例”。

    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出台,围绕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等层面,系统构建了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中国基础教育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教育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时时刻刻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扎扎实实地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高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