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百年大计 伟大历程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助力改革 服务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2012年)
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宣誓。(资料图片)
2013年11月4日,吉林省延吉市一幼儿园小朋友在园内快乐玩耍。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1978年

    3月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6月 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

    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

    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2月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

    1980年

    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通过

    1981年

    1月 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1982年

    1月 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

    9月 党的十二大举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3年

    5月 首批博士生诞生

    10月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

    5月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月 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

    4月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

    10月党的十三大举行,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8年

    2月 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1991年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

    1992年

    10月 提出2000年年底实现“两基”目标

    10月 党的十四大举行,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

    7月《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印发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通过

    1994年

    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印发

    1995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通过

    1996年

    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通过

    1997年

    7月 香港回归

    9月 党的十五大举行,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8年

    5月 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通过

    1999年

    6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9月 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2月 澳门回归

    2000年

    10月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1年

    6月 决定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2年

    11月 党的十六大举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2月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9月 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2月 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4年

    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

    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印发

    2006年

    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

    12月“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

    2007年

     5月 实施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

    10月 党的十七大举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2010年

    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

    11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1年

    年底 全面实现“两基”

【1978年】

扩大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知识,促进科技强国建设

    向海外派遣留学人员,本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却一度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清华大学工作的汇报时,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

    为落实邓小平“恢复派遣留学生工作5年内取得成效”的指示,迅速派出留学人员,教育部决定首先在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各大科研院所青年干部中挑选人才。各项工作做好后,1978年年底,我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全部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在与卡特总统签订的协议中,将中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改为正式协议,中美两国互派留学生的大门由此打开。

    (本报记者 刘亦凡 整理)

【1983年】

 首批博士诞生:结束中国没有博士生教育的历史

    1983年5月27日,首批被授予博士学位的18位学子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18人也被坊间称为“十八罗汉”。

    我国的首批博士是如何诞生的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亟待发展,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当时极为迫切的任务。经过不长时间的准备,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

    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我国的学位制度也在酝酿建立。当时明确,有些培养条件好、生源质量好的专业可招部分四年制研究生,待学位制度实施之时,可再适当延长一些年限,按学位制度要求,授予博士学位。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决定于1981年1月开始施行。

    1981年,我国首次公布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学科、专业和博士生导师名单,建立了博士生教育制度。“十八罗汉”随后也由此诞生。

    (本报记者 刘亦凡 整理)

【1985年】

设立教师节:营造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

    1984年12月9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致电《北京晚报》记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教师节。翌日,该建议被刊出。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王梓坤还邀请钟敬文、朱智贤、陶大镛等北师大知名教授一起联名正式倡议设立教师节。

    仅仅相隔一个多月,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就通过了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同年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全体师生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教师节。会场里,4名大学生,一人举起一个大大的方块字,组合起来是“教师万岁”。

    在王梓坤看来,这4个大字一方面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另一方面更向全社会大胆呼吁形成尊重教师的风气。

    30多年来,教师节在引导全社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会的尊重,也正在引领越来越多的教师立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1993年、1998年】 

“211工程”“985工程”:高等教育发展持续升级

    20世纪末,面对新世纪带来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挑战,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211工程”分三期进行,前后共涉及112所高校。

    时间来到1998年,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探索进一步升级。当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了更高层次和更大影响的新阶段。经过两批次申报,共有39所高校入围。

    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都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并为后来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刘亦凡 整理)

【1999年】 

素质教育:20世纪中国教育观念的一次大改革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改不行了!”198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成立了专门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国家对策小组,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任组长,他这样说道。

    为矫正应试教育的弊端,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地开始了素质教育探索,形成了20世纪中国教育观念大改革的一次高潮。

    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即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

    随后,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实施素质教育被提升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2017年,“发展素质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2001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11日,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前,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2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也在相应进行。

    “与20年前比较,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学生得到更多的尊重,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经验,获得知识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说。

    (本报记者 黄璐璐 张滢 整理)

【2003年】

“两免一补”: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为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2003年我国开始探索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第二十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两免一补”工作作出有力部署。

    此后,各地积极行动,“两免一补”工作得到快速落实。

    2008年,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

    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国家又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均可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落实有力保障了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2004年】

两份文件发布: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2004年2月和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出重大部署。

    围绕两份文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了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问题,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划,把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了校长亲自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本报记者 刘亦凡 整理)

【2010年】

“国十条”:学前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进入21世纪,“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越来越凸显。为回应社会期待,政府有效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任,建立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专章部署“学前教育”,并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此后,为落实《纲要》,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多种途径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十个方面,因此被称为“国十条”。

    “国十条”的颁布,明确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性质,为我国学前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年来,政府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扩资源、建机制、增普惠、提质量,学前教育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2011年】

全面实现“两基”:我国国民素质大幅提升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根据20世纪90年代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两基”工作实行“分三片、三步走”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和中国城市地区要率先在2000年年底前实现“两基”。2000年年底,东部9个省(直辖市)和中部2个省“两基”工作达标。但“两基”取得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占人口15%的未实现“两基”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占人口50%的已通过“两基”验收的广大农村地区,巩固“两基”成果任务艰巨。

    为落实新“三步走”部署,教育督导适时制定“分区规划、分类督导”的方针,把15%未实现“两基”的地区作为督导的重中之重。

    2011年年底,随着我国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所有地区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实现“两基”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