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4日 星期四
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须建大教育格局
曾路遥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必须加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协同,在政策供给、办学育人、校园环境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政策协同供给,推动多方参与共同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政策制定部门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需求侧的动态变化,强化问题导向,推动各方参与,不断增强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一是及时出台适应基础教育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政策。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消除“大班额”“择校热”现象。

    二是关注不同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教育诉求,按照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的总体要求,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差异化和精准化。比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紧紧瞄准脱贫后地区和特殊群体,把相对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作为攻坚重点。

    三是进一步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程序。改进对基础教育工作的论证、预算、听证、审批、执行、监督、评价、公示、协调等程序,更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形成政策反馈,强化政策执行情况监督,着力解决乱收费、招生不公平不透明等问题。

    办学育人协同发力,充分激活外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既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又要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一是强化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校党组织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联合有关部门,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道德品行、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美德教育、劳动教育标准,促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办学育人实践中,要注重从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从标准化向多样化教学转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协调安排好各种“进校园”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是促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充分激活家庭、社会、社会组织等外部教育资源要素,着力建好“第二课堂”,把更多基础教育学习内容融入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

    教育环境协同治理,积极促进多元共治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基础教育教学环境涵盖校园建设、育人氛围、校园管理、安全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必须强化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力量,促进多方协同治理。

    在硬件投入上,大力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着力促进硬件基础提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兴资办学。同时,增强教育、交通、治安、环境等各部门合力,保障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在软件管理上,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发挥创造,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涵养具有良好育人作用的校园文化。

    注重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育共管机制,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在质量评价上,注重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检查式”向“服务式”转变、垂直管理向多元共治发展,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管理服务协同保障,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技术保障等方面促进基础教育上水平。

    一是加强党对基础教育学校的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实施,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指导和推动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全过程、各环节。

    二是完善基础教育投入机制。要管好用好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的“钱袋子”,科学测算基础教育各阶段经费需求。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经费分担体系,强化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投入的主导性,减轻家庭教育资金负担,引入社会公益助学力量,落实扶贫助学相关政策。三是强化现代信息手段创新,让更多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以更低成本、在更大范围共享。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做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责任主体的优势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基础教育朝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

    (作者单位系四川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