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校本研究促学校内涵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探索校本化教育之路
尤吉 袁莉娅
育红小学引导学生们结成学习伙伴,互教互学,互评互议。
育红小学的课堂。
本版图片由学校提供

    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校本问题”、为了内涵发展的研究,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以学校的办学文化来呼应时代的需求,探索校本化的教育之路。校本研究是涵养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育红小学的校本研究通常以五个环节为一个周期:规划(Aims)先行、项目(Projects)驱动、部门联动(Cooperation)、分层(Levels)实施、注重调查(Surveys),取这5个特征中心词的英文首字母组成育红特质的APCLS式校本研究。APCLS式校本研究让育红小学的发展有方向、有抓手、有合力、有实效、有深入,最终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规划先行,让校本研究有方向

    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学校一段时间内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校在某一时期的发展质量,因此“规划什么”显得尤为重要。

    在规划设计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虽然提出了“春风化雨,日新月异”的“化新”办学理念,即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滋养“日新月异”的一代新人,但是学校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围绕这一办学理念创造性地、校本化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通过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第四轮校本提升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指向了课程建设。规划中既有直接指向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有间接服务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教师的校本研究。这样的规划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校本研究指明了方向。

    项目化驱动,让校本研究有抓手

    规划要落地,项目来驱动。有了项目,研究就有了抓手。但项目怎么来?

    首先,借助机会。每一年,根据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学校需要申报各级各类的课题与项目,如省级的前瞻性项目和规划课题、市未来学习创新基地建设、市“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区项目化学习研究,等等。我们发现这些项目都从不同的侧面指向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有研究课堂转型的,有研究学习方式的,有研究课程设计的,有研究教师培养的……因此,学校借助这样的机遇,将外力转化为动力,把这些项目研究真做实做,以此助推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其次,自找机会。学校有比较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但是相对零散,因而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质量。如果将这些课程和活动进一步统整,与学生的生活进一步链接,将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就因校制宜地设立了“化新学子主题成长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项目,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此外,学校有许多教师需要参评骨干教师,而参评条件中有的则需要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学校就因势利导地鼓励这些教师申报学校总课题中的子课题,如冯晓老师的“基于户外教室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袁莉娅老师的“现代小先生制·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新样态研究”等个人课题项目,这样既助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的项目。

    项目组联动,让校本研究有合力

    师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研究一定需要各部门的介入与联动。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会根据需要成立若干个项目研究中心组,中心组一般由“一室多处”等组成,比如校长室和研发处、教学处、德育处、现代教育技术处。每个处室分别会根据项目的研究领域或研究阶段成为中心组责任主体,其他处室则处于共事主体。

    比如根据项目研究领域,市“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项目以研发处为责任主体,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以现代教育技术处为责任主体,市品格提升工程以德育处为责任主体……责任主体需要整体思考与设计本项目的架构,并发挥好自身的研究优势,其他处室则需要从不同侧面各司其职,发挥补充优势,共同承担起项目研究的任务。

    育红学生在每一学年都有个成长主题名称,“初长季”为二年级的成长主题。在以德育处为责任主体的“初长季主题课程设计”这一品格提升项目研究中,德育处设计了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包括课程目标、实施主线、成果展示等。而后由教学处将课程主线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细化和丰富了已有的课程实施主线,形成基于学科的德育成长路线。研发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制了学生课程学习自我评价单。

    根据项目研究阶段,各部门介入的时间节点各有不同。在“初长季主题课程设计”的研究过程中,前测与后测阶段以共事主体之一的研发部门为主,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实施阶段则以责任主体德育处为主,做好实施阶段的全面部署,协同教学处、研发处共同细化与优化课程设计方案;总结阶段则需要各处室共同参与,全面总结;而校长室则作为另一个共事主体始终全过程地做好智力与资源的支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处室在明确分工职责的情况下,有秩序保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

    分层实施,让校本研究有实效

    探索阶段,核心团队设计。各项目研究中心组是学校校本研究的核心团队,是硬核先行者。在探索阶段,中心组成员需要行走在学习、设计与尝试的路上,通过先行先试,寻找理论的落脚点和实践的创新点,摸索基本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唯有如此,方能保证研究的方向正确。

    推进阶段,骨干团队试点。当校本研究方案有了雏形之后,就进入了推进阶段。学校一般会选择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青年潜质教师作为项目实施的骨干团队——种子教师营。比如学校的“现代小先生制·课堂学习新样态实践研究”“项目化学习研究”等项目,都组成了不同的种子教师营,由种子教师在所在的学科组、年级组进行试点实践。在中心组的带领下,各个种子教师营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如课程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观察、评课议课等。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试点研究来不断地改进与优化,让研究项目日趋成熟。

    普及阶段,各级团队研磨。试点研究基本成熟阶段,学校需要通过开展示范课引领或示范案例培训、“人人一堂小先生制研究课”、“班班一门项目化学习设计”等活动,让各学科组、各年级组老师全员参与,共同走进校本研究的实践行列。

    校本研究如何才能不断深入,注重调查和分析是必要的途径。育红小学在校本研究中,越来越关注调查工具的研制,比如课堂教与学观察表、课程实施前(后)测量表、课程学习评价量规等、学生学习个案跟踪记录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用数据来反映研究成效,用数据来反思研究过程。

    在办学文化上,因为有了课程建设作为根基而建立了生长点,“现代小先生制”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师培养上,因为有了课程建设为抓手而增强了发展力,“育红课程研创中心”获评江苏省无锡市首批“四有好老师”培育项目;在学生成长上,因为有了课程建设而具备了特色,“小先生少科院”获评江苏省优秀少科院。可以说,聚焦课程建设的APCLS式校本研究,让学校的内涵发展在“春风化雨”中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者尤吉系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袁莉娅系无锡市育红小学研发中心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