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鲁洁:在教育中高扬人的价值
本报记者 黄鹏举 整理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数风流人物·党史中的师者

    鲁洁(1930—2020),四川阆中人。1947年9月至1953年8月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学习。1953年9月至1960年9月任南京师范学院马列室教师,1960年9月至1981年3月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研室主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81年4月至1986年6月任教育系主任,1983年至1994年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1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鲁洁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德育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导者,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

    鲁洁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合作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王逢贤共同主编的《德育新论》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她还主持第八次课程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国家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总主编,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她的教育学理论的特色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人为中心来建构教育学;建立基于德育理论的教育学理论;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构筑教育学理论;在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中建构教育学理论等。

    鲁洁曾说:“我是从事教育和德育研究工作的。就我的工作而言,我不但要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更当瞩目的是人之可能,需要我能够触摸到人身上最具人性、最为美好的部分,并通过教育而使它成为生活中‘普照的阳光’。”

    “教育的超越性”是鲁洁个人学术生涯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

    在鲁洁看来,市场经济催生的人的主体意识、效率观念、平等观念都是符合当代人的道德需要的,因此应当将其充实到德育内容中来。她力图重新对这些道德教育主题予以界定,转变片面的德育功能观,探寻回归生活德育的新路向,构建了“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新范式。

    (本报记者 黄鹏举 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