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聚焦区域地质与资源环境安全
宿迁学院:致力培养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孙小荣 郭冰 余腾 曹志成

    聚焦国家安全体系中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3个重点领域,结合江苏省政府部门对宿迁“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城市定位,顾及宿迁处于郯庐断裂带重点监视区和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等特点,宿迁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树立“面向需求、突出特色、拓宽基础、强化创新”的改革理念,形成了以区域地质与资源环境安全监测为背景的专业特色,构建了集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办学新范式。

    瞄准社会需求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服务地方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多元需求。基于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在资源、生态和社会安全背景下,立足地方特色与学科特点,设置多元化特色教学模块,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服务地方能力进行专项提升。

    构建专创融通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素质提升”4个平台。其中,在专业教育平台中设置自然资源环境安全、地质环境安全和工程健康安全特色教学模块,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素质提升平台中设置综合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块,培养学生与3个特色模块相对应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对接特色模块

    实施“1+X”流程化教学模式

    组建基础课程模块,打造空间信息底座。“1”为实景三维模型,是测绘行业的重要产品,也是自然资源环境、地质环境和工程健康安全管理的“数字基础”。以实景三维模型构建为主线组建课程模块,按照生产项目实施过程重构教学流程,明确各模块对应的产品,打造实景三维模型基础产品,为特色产品生产提供空间信息基础。

    组建特色课程模块,支撑行业安全管理。“X”为多样化信息成果,是自然资源环境、地质环境和工程健康安全模块的重要产品,是加载在实景三维模型上的各类专题数据。以基础课程为支撑,以3个特色课程模块为方向,结合生产与科研项目,凝练特色专题,形成特色产品,为相关行业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集聚创新资源

    搭建协同化创新实践平台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搭建创新训练平台。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学院创新创业街区、北斗学社。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活动,展示学生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聚焦自然资源生态与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组织全体学生参加“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和参观宿迁市抗震防灾科教馆,对学生进行安全与科普教育。

    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搭建创新服务平台。聚焦特色方向,成立宿迁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构建“教育教学—训练实践—项目孵化—学科竞赛”全链条创新实践体系。利用社会实践,联合社区开展灾害风险防范宣传及隐患排查等活动,选拔学生担任宿迁市抗震防灾科教馆讲解员,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落实铸魂育人

    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整合地方资源,优化团队结构。树立团队协同发展理念,在专业结构方面,组建由测绘工程、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形成的测绘、自然资源环境安全、地质环境安全和工程健康安全教学创新团队;在来源结构方面,聘请宿迁市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部门专家以及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在任务结构方面,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导师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传承铁军精神,强化协作育人。宿迁是新四军部队建军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根据地之一,铁军精神是宿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基于测绘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强度较大的特点,需加强学生意志、品格的磨炼。与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共同发起成立了“铁军班”,配备精英导师,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宿迁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于202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与宿迁市应急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共建宿迁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近5年,约60%的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和服务地方活动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宿迁市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决策和管理中。获教学成果奖省级二等奖1项,获校级特等奖1项。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11项、省级奖28项。学生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获省级以上表彰10项;考研年均录取率约21%。进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质、住建等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比由45.6%升至70.3%。

    (孙小荣 郭冰 余腾 曹志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