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来,我给你讲个革命故事”
——井冈山上的小红军讲解员
本报记者 却咏梅

   “让我感触最深的故事是《小井红军烈士之墓》,当年有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员,被敌人用机枪扫射在一片稻田里,其中最小的叫李新华,才14岁。在这些人中,我们知道姓名的只有18名,其他人成了长眠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无名英雄……”讲故事的女孩叫余梓洋,是井冈山中学学生,她从4岁开始经常利用节假日,身着红军服在景点义务讲解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谣,被游客们称为“井冈山上小红军”“井冈山上小百灵”。

    余梓洋告诉记者,自己是革命烈士谢桂标的后代,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她小时候常常随妈妈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耳濡目染,加上喜爱阅读,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讲故事就是好玩,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对我竖起大拇指,于是我就想把这些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后来上了小学,在井冈山小学的红色文化长廊讲解了5年,那里是我成长的摇篮。随着慢慢长大,我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的理解,每一次讲解对井冈山精神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近日,“追寻光辉足迹”主题阅读活动在井冈山举行,记者随“书香中国万里行”走基层巡回采访活动来到井冈山,聚焦全民阅读。在井冈山小学,记者看到,校门外石墙上刻着的“井冈烙印 家国情怀”,与校内巨石上红色的“书香”二字以及草坪石头上的“六年读一百本书”遥相呼应,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浓浓的书香气息。

    “我的太祖奶奶曾志是一名红军女战士,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魂归故里》……”走进树木葱茏的红色文化长廊,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红色故事展板引人驻足流连,四年级学生石夏嘉字正腔圆又饱含深情的讲解,更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校长张青云告诉记者,石夏嘉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也是井冈山小学的“小红军讲解员”,在这里读书的还有几十名井冈山红军的后人,而像石夏嘉这样的“小红军讲解员”,学校先后培养了近700名。阅读红色经典、把红色故事讲给大家听,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必修课”,在红色书籍的熏陶下,孩子们更有使命感。

    “为了将井冈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孩子找寻红色基因的密码,学校结合实际,开辟了一条红色文化长廊,打造了一个红色德育工作室,建设了一个红色电子阅览室,编写了一系列红色校本教材,并把校本教材纳入课程的建设中,保证每周一课时,让红色德育系列化、课程化、常态化。”张青云坦言,这套校本教材蕴含了学校小小的心愿:希望学生们能了解一些井冈山的斗争史,知道一些井冈山先烈的故事,会唱几首井冈山的革命歌曲,会介绍几个井冈山的风景旧址……让每一个从井冈山小学走出去的孩子都打上“井冈烙印”,都成为传播井冈山精神的“金话筒”。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介绍,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多年来,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阅读“井冈模式”,如“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在当年朱德军长和毛委员挑粮的小道上,学员们拿起扁担,挑着几十斤的粮食走崎岖的山路,重温老红军的挑粮经历;在小井红军医院,孩子们了解革命先辈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使一批批红军伤员重返战场;在井冈山红色书店,读者们翻阅着红色书籍,聆听红军后人讲述当年的故事,离开时还不忘在购买的新书扉页盖上“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红色印章;在八角楼毛泽东曾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我们仿佛看见当年毛泽东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情景;在古田村井冈山红圣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学生们以“小红军”的身份入住当地村民家里,吃红米饭,品南瓜汤,开展劳动教育、工艺制作、红色书屋阅读经典等活动……

    一个个革命故事、一曲曲红色歌谣、一段段红色历史,让人们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余梓洋是井冈山“小红军宣讲团”团长,她和团员们一起将红色文化带进了校园、社区和茨坪革命旧址群,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说:“作为井冈山的革命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好井冈山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