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武汉工程大学
“三聚焦三发力”赋能高质量化工人才培养
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 喻发全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化工为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行业大学,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校面向“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立德树人、内涵发展、体系贯通,推动思政工作、专业建设、课程资源等多维度发力,努力朝着“化工相关学科领域国内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武汉工程大学的力量。

    聚焦立德树人,在推动思政工作实起来上持续发力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大学教育,育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之“魂”。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年,学校党委书记程幼金、校长王存文带头主讲的大型思政公选课“加油中国”在校内开讲,反响热烈,受到“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的多次推介,并入选2020年“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之湖北省“新时代中国”选择性必修课程体系建设,扎实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持续打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攻坚战。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印发了《武汉工程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五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积极弘扬“格物明理 致知笃行”的校训精神和“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工程大学精神,大力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工大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2018年,学校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遴选单位,“1+X全员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

    提升思政工作质量。为建立健全思政工作长效机制,将“虚”功做“实”,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7144”方案,深入实施思想价值引领工程、先进文化涵养工程、师德师风示范工程、哲学社科繁荣工程、思政课程增效工程、阵地平台巩固工程、队伍力量提升工程。在“许志伟精神初心引领”实践育人品牌的推动下,学校涌现出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韦庆秀、刘健,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李孟、李炳昊,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带着妈妈上大学的“豆腐女孩”贾鑫和舍己救人的吴达,获第二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最美志愿者”王自鑫等一批品学兼优的新时代优秀学生。

    聚焦内涵发展,在推动专业建设强起来上精准发力

    优化专业建设机制。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凸显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标识。为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和培养逻辑,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的“新化工”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化工专业“转型升级”“转识成智”。以“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为平台,以“化工与矿业工程”湖北省一流学科为龙头,结合湖北地区磷化工生产、研究在全国的优势,依托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结项优秀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实施“专业、科教、校企、中外”协同创新,促进“化工+”交叉融合,开设“化工管理班”“化工安全班”“智能化工班”等实验班,擦亮“新化工”专业底色,彰显“新化工”专业特色,提升“新化工”专业成色。2019年,“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心”获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化工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喻发全教授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称号。

    推进专业评估认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评估要求,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深入总结“E+”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扩大落实卓越计划、拔尖计划、产业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专业建设的“压舱石”。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对标国际接轨国家专业建设标准,落实“培养体现行业需求”“毕业对标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目标,对学生实施完备的理论与专业教育,扎实推进化工类专业的标准化、国际化建设。同时,通过完善的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培养环节和持续的过程评价,使学生达成国际实质等效和行业认可的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照“成熟一个,认证一个,带动一面”的认证工作推进思路,在连续3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引领示范、典型带动下,制药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3个相关专业在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9—2020年,学校有10个专业的申请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受理专业数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首位。

    建设一批一流专业。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化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找准人才培养和化工行业需求的结合点,重点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具有行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别、省级化工类一流等本科专业,引领带动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19—2020年,学校发挥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倍乘”效应,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等一流学科为建设主体,培育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等13个专业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化工、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16个专业获“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体系贯通,在推动课程资源优起来上共同发力

    强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载体,关系到专业建设标准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是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之“本”。学校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优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结构,提升通识课的高阶性,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创新性,增加专业课的挑战度。依托“侯德榜创新实验班”,积极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在专业分流时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化工基地班”;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科研训练“菜单”,贯通本硕博课程,推动本硕博课程资源共享。认真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四合”上做文章,契合学校“全面成长、追求卓越”理念,整合“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力量,融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方法,聚合“课程协同育人、筑牢意识形态”效应,打通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开展课程综合改革。学校深入推进“WIT—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校企战略合作,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在线教学综合平台——“微特学院”,统筹建好、管好、用好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平台,促进课程资源“换挡升级”。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课程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改革深处,课程为要。学校按照“调学时、明内容、转方式、改方法、显名师”的思路,针对化工相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诉求,引导和推动专业课程开展综合改革。通过“课内+课外”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理论教学、“中文+英文”双语教学、“主讲+聘请”联合教学、“课堂+现场”实践教学、“平时+期末”检验教学,助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变轨超车”。

    打造一批一流课程。为强化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改变少数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助力“四个回归”,学校以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为牵引,出台《关于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五类“金课”,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推动课程建设优起来。2020年,首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公布,“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艺设计”被认定为线下一流课程;“创业基础”被认定为线上一流课程。“化工安全”“依非韦伦原料药虚拟仿真实验”“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工艺操作安全应急虚拟仿真实验”等10门课程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武汉工程大学基于“大化工”战略的“安全管理学”入选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 喻发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