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1年05月30日 星期日
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百年崇信 多元毓才
钱洲军

    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宁波四中”)是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是一所具有176年历史的宁波市教育部门直属普高。学校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近几年来,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方针,以“具身德育”为抓手,“五育”并举,加快改革步伐,宁波四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宁波四中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845年由美国长老会麦嘉缔创办的崇信义塾。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百年崇信、多元毓才”的办学理念,遵循“诚”“朴”“爱”校训,以培育“崇信明德、大气灵动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在个性、学业、创新精神上的提升,塑造出多元发展、阳光健康的四中学子气质。

    传承“盘山精神”

    以劳动构筑“中国梦”

    176年的办学历史,造就了四中人“务实勤奋”的良好品质,并将这种品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把精神力量化为实践动力,从标准化、规范化办学向个性化、特色化办学转变。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主体,加强身体力行的嵌入式实践教育。

    1969年,为了响应“学工学农”号召,宁波四中与宁波天童林场共建盘山林场。前辈四中人分批上山,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在艰苦环境中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背运木材,并坚持文化课学习。50多个春秋,一届又一届的宁波四中师生在盘山上用勤勉坚守的意志绿化了荒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承了52年的艰苦奋斗盘山精神,是四中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拥有万亩专属劳动实践基地的宁波四中,每年都组织500多名师生上盘山参加劳动实践。沿着前辈的足迹徒步攀登崎岖泥泞的山路后,学生在林场工人的指导下,参观前辈劳动学习的场所、盘山劳动实践教育展览馆;开展林场基本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进行林木识别、种植、修剪、搬运及林间土地管理、生物标本制作等,带队导师还会结合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盘山劳动实践是宁波四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学子的实践必修课程,完成劳动实践课程的学生会被授予相应学分。

    宁波四中与盘山林场风雨共建52年,现在的盘山林场,漫山遍野都是四中前辈种植的金钱松、金丝楠木、红豆杉……至今,已有约1.6万名学生参加盘山劳动,植树造林约420亩,搬运清理林木枝柴约3.5万公斤。林场耸立着的斑驳的育林碑是场校共建、劳动教育光辉永不褪色的见证。52年来,宁波四中盘山劳动教育从劳动体验到劳动锻炼,再到劳动育人,由外而内,由身及心,传承并诠释着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盘山劳动教育是宁波四中优良的德育传统,“盘山精神”成为四中人的精神底色。近年来,宁波四中以盘山劳动为支点,以点带面,不断丰富和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逐步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架构。

    在家庭层面,宁波四中倡导学生参与“扫一屋”等五类家庭家务劳动活动,建立多种方式的劳动督察和评价机制。学校还把劳动教育与自主自立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等多项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学校层面,宁波四中建立了“菁菁苑”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开辟出一块校内农业体验园地,在导师指导下,每个班的学生负责一块园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做一群“快乐的农夫”。此外,宁波四中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劳动、值周管理劳动、志愿者义工劳动等。在社会层面,宁波四中与街道社区、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群团组织等合作,搭建更大的劳动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中来。

    全员成长导师制

    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宁波四中坚持“分类引导、分层育人”的方针,让人人得到适性的教育、每名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2014年,宁波四中在高一年级取消了行政班班主任,每班设三导师,开始了全员成长导师制的探索。在全员成长导师制下,宁波四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这种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体现的是宁波四中朴素的育人信仰,体现了四中人在育人模式上改革与创新的极大诚意。

    宁波四中在各个年级建立学部,由校长室任命学部主任,学部主任下辖4位首席导师,分设为行政、教学、德育和生活首导,首导还需分管自己在内的3个班级的9位导师。这样,各个学部组建了由学部主任和首导组成的5人领导小组,成为学部工作的核心团队,而每个班级又由3位导师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可以说,宁波四中的全员成长导师制真正构建了学生管理的网络体系,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7年的实践,全员成长导师制为宁波四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一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一个导师与10余名学生组成命运共同体,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个性化指导更多,在学生的生涯规则、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上发挥切实的作用。与原先班主任制相比,“导师制”下由于受导学生人数的减少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业水平呈整体上升且差距缩小的趋势,原先经常会出现的大幅分化已不复存在,学校朝着教育“均等化”迈出了一大步。

    二是师生关系更和谐了。过去,班主任给学生的印象是一个字“怕”,而现在的导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亲”。因为导师面对十几名学生,所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与学生深度沟通、悉心指导。再加上通过导师活动日的开展,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导师制”模式,他们不再把原来的班主任当作“警察”的角色来敬畏和躲避,而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导师沟通,也乐于听从导师的建议和提出的要求,德育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三是家校沟通更顺畅了。导师制实施后,教师的家访相对轻松,一般每位导师每学期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遍访。不仅如此,跟家长的交流互动也更言之有物,沟通更频繁,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导师召开的个性家长会针对性更强,家校沟通也更充分有效。

    研学旅行

    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6年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而此时,宁波四中的“文化行走课程”已开展5年有余。

    宁波四中的研学旅行不等同于普通的旅行,而是在释放课业压力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历史人文知识、增强自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文化之旅”,能发挥极高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知远方,是宁波四中大力推进研学旅行的初心。自2011年实施“文化行走”研学旅行以来,宁波四中师生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开发了以慈孝文化、孔文化等为代表的短线课程体系,以吴越文化、徽文化、赣鄱文化等为代表的中线课程体系,以敦煌文化、秦汉唐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等为代表的长线课程体系。宁波四中的研学旅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宁波四中“文化行走课程”的行前、行中、行后都有明确的操作要领,一切活动有纲可循、设计有据、组织有序、结果有效。“重在行前”是宁波四中“文化行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校通过竞聘组织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建立研学课程开发团队,确定当年的文化行走线路,选择与考察地密切关联的学科小课题作为研学任务。报名的学生需参加行前培训,由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文化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定文化研究课题。开始文化行走课程后,学生带着研究课题,在文化行走实践中分组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以研究报告、考察体会、考察日志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形式进行呈现。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收获良多。2016年,当时还是高三(4)班学生的周宓参加了“徽文化”和“敦煌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周宓的家长说:“通过文化行走课程的方式学习,孩子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强化了对书本知识的印象,为高中的学习生涯添上了浓厚一笔。”高三(5)班王紫嫣同学参加了“敦煌文化”行走课程,她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敦煌文化行走让我对边塞风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打开了我思考和研究的大门,期待再次出发的那一刻。”

    现在,宁波四中的文化行走课程有七大主题、长中短10余条路线、数千人次参加,形成了数百万字的考察日志、研究报告,11本校本教材,3部学生专题作品集结成册……可以说,“行走中的文化课堂”已成为宁波四中一大办学品牌,更是宁波教育响亮的名片,示范省内外。

    宁波四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深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深受百姓的关注与期盼。学校办学方向正确、条件完善、特色显著、质量一流、管理有效、示范性强。举质量兴校之旗,走特色办学之路,宁波四中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宁波市第四中学校长 钱洲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