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如何生发
罗树庚
扫码观课
“四有”好老师的修炼秘诀
执教者:罗树庚

    课程改革经过20年持续推进,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已成共识。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研发,都必须依赖教师去落实。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胜任力,决定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生长力,决定着学校面向教育现代化的竞争力,决定着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那么,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如何生发?

    一是教师要有课程建设的意识。一些教师认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家的事,这是缺乏课程建设意识的表现。今天和未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用适切的方式去对待每一名学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开发一些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而教师就是开发这些校本课程的主力军。

    二是将课程开发与个人所长相结合。每位教师个性特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能力与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构课程,这是成为“魅力教师”的必经之路。我认识这样一位体育教师,他发挥足球专长,在带校足球队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足球入门到形成技能成为足球小运动员”的系列课程,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一套小学生足球训练教材。由于训练得法,经他指导的足球队很少在比赛中失利。因为他,学校成了一所赫赫有名的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在足球课程建设中,他也成为学校不可替代的优秀教师。我们可以说,这位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经验和能力。

    三是用好“自留地”,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结合个人优势在学科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一位科学教师完全可以把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相结合,建构一门“科学+劳动”课程;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党史、革命传统等教育内容同道德与法治课结合起来,建构一门“红色基因+道德”课程;一位音乐教师可以把传唱经典革命歌曲等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结合,建构一门“余音绕梁+创作背景谈”的美育课程,等等。

    下面,我以自己开发的“跟着古诗词游中国”课程为例,简单说一说,我们如何来设计一门特色课程。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殿堂里的瑰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一定没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有什么办法能把学生吸引进入古诗词的海洋呢?

    我通过课程开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第一个环节是,给学生讲一个与某首诗相关的有趣故事。学生先津津有味地听故事,听着听着,就遇到了要积累的诗词。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像一层糖衣,要背诵的“古诗词”裹着糖衣也就变“甜”了。

    第二个环节是,找到一条绳线,把“故事+古诗词”模式下长出来的一颗颗珍珠穿起来,变成项链。我以长江流经的城市为“线”,领着孩子们溯流而上,选取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选取的古诗词和故事都要与长江以及这个城市有关联,最终连成了“跟着古诗词游中国之长江篇”。这样一来,学生积累古诗词不仅有了故事这层糖衣,还有了一条关联的线索——长江,孤零零的知识就变成了一门课程。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跨学科教育探索。古诗词和故事都与长江沿线的城市有关,就要给学生提问题了:这个城市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风土人情呢?除了这首古诗词,这个地方还有哪些有名的诗篇呢?把古诗词积累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貌介绍相结合,从单纯的语文学科一下子就上升至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

    第四个环节是,回归本源。作为开发者,我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开发“跟着古诗词游中国”这门课程呢?我想,通过这门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育相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一下子不就变得丰满、立体、可知可感了?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不就油然而生了?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仅开发了长江篇,还开发了黄河篇、边塞关隘篇、名山名城篇、亭台楼阁篇。你看,一门全面育人的特色课程就建构起来了。

    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并能把它与自己的专业特长、新时代发展要求、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每位教师都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课程。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