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流学科目标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王晖 熊礼明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业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并成为了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势必将向文旅融合、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而旅游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势必离不开大批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作为学科发展研究、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理论文化素养高、旅游服务意识强、实践能力过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建设作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史悠久,学术底蕴丰厚,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新的旅游发展时期,学院践行“力学笃行”校训,以建成国家一流专业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旅游业,更好地满足国民旅游素质提高的需要。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学科专业建设

    当前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以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育人作用,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建设国内一流专业为学科发展宗旨,多措并举,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以理论研究支撑课程体系建设。目前,该专业已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另外,学院还专门召开会议,充分吸收各行各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打破原有的专业藩篱和壁垒,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课程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先总论讲框架,后分论讲模块”的结构框架,在知识理论上的“重视理论,不重实践;重视定性描述,不重具体分析”的知识结构理念等倾向。针对这一状况,学院在综合调查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前提下,选择更加优质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并加大旅游管理专业与人文文化、社会实践方面的联系,同时增加邻近学科和学科前沿知识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设计了“应用统计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导游实务”“旅游美学”等基础理论课和实践应用型教材,新编《虚拟旅游概论》等创新型教材,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形成包括理论、方法、技能在内的复合型课程结构,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向一流学科目标迈进。

    贯彻新文科理念

    引入课程建设新技术

    自提出建设新文科以来,许多学者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展开阐述,对新文科要求的时代性、融通性、创新性和技术性达成了一些共识,“新技术引领课程创新”和“文理科交叉融通”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学院学科带头人刘沛林教授提出:旅游专业一定要适应新技术形势和新教育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将新理念和新技术引入专业建设,比如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开展模拟导游实习见习训练,开展网络虚拟旅游,运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开展旅游地的形象推广与产品营销等。基于“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需求,学院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旅游文化创意、虚拟旅游等领域深入探索,着力构建以虚拟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素质提升课程群,推动虚拟现实、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学院积极与各企业展开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并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开展合作。学院向学生传递基本的旅游管理知识,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奠定基础,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学校注重理论而少实践的状况,逐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拓宽学生视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王晖 熊礼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