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做一粒奋斗种子 接续伟大中国梦
刘广远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一餐一饭,粒粒缅怀;国士远去,影音长留。

    我们缅怀这位共和国的建设者、奉献者,因为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无论是爱国情操还是科学精神,都令我们这些后来者高山仰止。民以食为天,没有他,粮食饭碗可能不能完全“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袁隆平见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灾荒,看见过路边饥肠辘辘的穷人,他深知粮食对于中国是多么重要,并暗暗发誓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如今,诺言早已兑现,他的一生就是勤奋者的一生、奋斗者的一生、教育者的一生。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立志做大事的勇气担当。袁隆平生于炮火纷飞的年代,幼年和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随父母辗转于北京、天津、重庆、江西、湖北等地,但他一心向学,立志做大事。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他不断超越梦想: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他做到了;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作贡献,他做到了;2020年,“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达到了802.9公斤,在我国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梦想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可以说,袁隆平是一个敢想敢为的人,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大事的人。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袁隆平喜欢农业,违拗父母的安排,毅然选择水稻杂交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方向。他的执着体现在他的不屈不挠,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下田实践。他每天在田里,头顶烈日,浸泡在水中,一行行、一垄垄、一簇簇地耕耘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找就是6年。在研究“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时,他的目标定在亩产1000公斤以上,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钻研,“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去稻田的路上”,这就是袁隆平的日常生活。科学总是回报给有心人,科学总是向执着者低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甘于平凡的耕耘精神。袁隆平虽然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父母希望他有更好的选择,如从医等。可是,他选择了最“底层”、最“土气”的农业作为终生志业,因为他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国家和民族。从1953年到1966年的12年时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具有震撼意义。衣着朴素、一生简朴的袁隆平用他平凡的经历、耕耘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科研之余,他兢兢业业、勤恳育人,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正如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对他质朴而又深刻的评价:“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西南大学有一座袁隆平的雕像。袁隆平去世后,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留下朵朵鲜花,雕像前聚成了鲜花的海洋、鲜花的城墙,表达着无数师生的哀思。一个个青年走来了,一朵朵鲜花盛开了,这是青年的承诺!这是民族的精神!当附近的菊花已经销售一空,一名“00后”学生就拿着稻穗来缅怀袁爷爷。民众的纪念是心灵的纪念,也是动力的源泉,是追忆先生之风骨,也是继承其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拿起接力棒,继续践行袁隆平为实现家国梦想而从未停止探索步伐的勇气与毅力,继续践行脚踏实地、抓住真问题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支撑。而何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这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引领一代代青年砥砺奋进、成就一番事业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东北大学艺术学理论系教授、人文艺术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