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孙国永:一丝一毫见匠心
本报记者 方梦宇
孙国永正在进行设备维修。 资料图片

    ■聚焦职教能工巧匠系列报道

    凌晨2点,安徽驷马山灌区乌江站机房的工作站里依然灯火通明,49岁的泵站运行高级技师孙国永正在检修泵站设备。宁静的夜晚,只有检修的金属声在江边稀疏地回荡。“长江即将迎来汛期,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一旦泵站开机就将连续运行,不能出现一点偏差。”

    坐落于皖苏交界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的驷马山乌江枢纽工程,是滁河流域安徽境内唯一入江水道上的控制性工程,承担着保障上游皖苏两省20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的提水重任。1992年,孙国永从现在的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来到这里,在乌江站泵站运行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9年。他由一名普通的技工中专生,成长为泵站运行维护的行家里手。

    提起孙国永,人们说他有三个特点:“爱小题大做”“吹毛求疵”和“敲打徒弟”。

    “没有一个问题可以逃过孙国永的眼睛。”在同事们看来,孙国永有一双比机器还要灵敏的眼睛,一丝一毫的变动都能引起他的警觉。正是他的这份“小题大做”让泵站不少事故免于发生,也在事后不得不让人敬服专业的力量。

    几年前,一次例行的抗旱运行值班,孙国永在察看上一班记录时发现,7号机组有一个时间点温度波动比往常高了0.5摄氏度,这一细微的变化让他高度警觉。他顺藤摸瓜对整个运行设备进行检查,发现散热风扇被烧毁。由于发现及时,将重大设备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泵站避免了上百万元损失。

    “干着这份活儿,就得小题大做,指望别人不行,得把自己的本领练扎实。”每年主汛期平均每小时一次节制闸巡查及闸门启闭度调整,尽管早已实现了计算机远程控制,但27年来,9800多个日夜,孙国永每次都坚持现场人工核准,确保闸门开启度。

    “差不多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山寨一个”“差一点无所谓的”……很多人曾对孙国永极度苛刻的工程要求极不理解,但爱“吹毛求疵”的他就是在这些极度苛刻的要求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误差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到极限。“最好的永远是下一次技术突破。”

    2006年乌江站大机组安装,孙国永负责测量机组轴垂直同心度,技术规范允许偏差0.08毫米,而他反复调整、测试,直到把偏差值控制在0.04毫米之内,确保了机组整体安装的品质。

    那么,这0.04毫米的纠偏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的呢?水泵拆装更新改造施工空间不足1平方米,不见日光的水面作业、在腥臭的淤泥中一干就是半天、在冰冷的水里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这对于孙国永来说,是常有的事。

    在徒弟许凡看来,师傅孙国永“不太好说话”,“要求做的必须达到,且要不断精益求精”。

    近段时间,孙国永带着团队攻关的水泵机组的改型试验研究,使装置效率提高约6%,开展青年QC(质量控制)小组攻关,使每台机组安装工期从平均56天缩减到28天。

    “6%的达成是师傅不停敲打的结果,一次实验不行就再来一次,达不到标准要想方设法达成,没有理由。在师傅身上,我明白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许凡说。

    据悉,以孙国永为核心的“全国水利行业泵站运行工首席技师工作室”自2013年创建以来,已通过“传帮带”发展到17人,2019年3月,“孙国永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

    近年来,孙国永带领团队重点围绕技术创新,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创新创效等方面逐步形成系列化技术成果。其中,着眼针对运行管理重点问题重点突破,其改进的大型立式轴流泵安装技术、节能型自由侧翻式拍门应用等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高技能人才普遍稀缺。一支成熟泵站运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一般要经历10年以上的经验传承和实践磨炼。”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副主任何效平介绍,孙国永凭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扎实精湛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树起了行业标杆。

    “学校给予我‘凡事要做必做好’的职业信念塑造了我,而这也是我想和我的徒弟说的,工作无他,唯拧紧每一颗螺丝、控制每一个误差。”孙国永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