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1年05月17日 星期一
依托教育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写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一周年之际
武贵龙
国际学体验中国书法文化。(资料图片)
辅导员老师为国际学生理发。(资料图片)
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中外青年协力跑活动。(资料图片)

    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多了解中国,传播中国好声音,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攀升,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回信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考量,为解决我国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精神,并将其作为一个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献。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传承和弘扬“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和“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新特质,面向教育国际化主战场,在推动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进程中,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科智慧和力量。

    扎根中华大地办开放式教育

    办学方向是立校之本、办学之要。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因钢而生,因铁而兴”的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学校始终秉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把助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要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作为改革开放后与国外高校最早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1979年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始终牢记“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办学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培养急需创新型人才,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致力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建校近70年来,学校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等220余所国际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2019年9月,学校主办“中国—德国高水平大学校际合作40周年纪念会暨北京科技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学术研讨会”活动,与德方约定携手继续深化两国教育合作新局面,共同谱写中德友谊新篇章。

    近5年,学校还先后与全球排名前300的18所机构新建合作关系,年均聘请1000余名高层次专家来校访问交流,与印度塔塔钢铁公司、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8所,在先进材料研发与制备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及自动化装备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并在国家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建设中取得决定性成就,相关内容获评1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形成了良好的跨国际、跨领域科研合作集群效应。

    在教育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学校深刻认识到培养友华人才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始终着眼于“学生教育、师资培养、科研合作、创新创业、文化传播”五个国际化,确立了“内外双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桥梁、种子、爱知”三个工程,打造以“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全员育人导师队伍,搭建起包括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大师进校园等多元国际化教育平台。通过加快构建新时代国际合作和立德树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在来华留学生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在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增信释疑、融通中外、传播中国理念的任务。

    “能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感觉简直太棒了!”“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甘肃秦安,每一次都感受到很大的变化,中国政府的脱贫工作真的极为出色。”这些真诚而朴实的感叹来自学校留学生的朋友圈。为更好地让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学校开设“感知中国行”实践课程,带领来华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老区,走向乡村振兴一线,借由体验式、浸入式教学模式,向广大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奋斗史,赢得了广大留学生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近年来,学校通过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国际学生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学历生占比高、高层次学生占比高的“双高”特点;入选首批“中非友谊”中国政府奖学金、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院校,来华留学培养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鲁斯兰,曾被习近平主席亲切地称为“中哈友谊使者”。他在中国期间,多次主动捐献“熊猫血”,截至目前献血总量超过60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鲁斯兰毕业回国后,致力于推动中哈两国交往。他多次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来中国学习知识,感受中国文化,增进两国友谊与合作。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主笔人、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阿力夫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从事人工智能与先进材料的前沿交叉研究。用他的话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未来中巴友谊建设的重要基石。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为继续推动中巴双边友谊贡献一份力量。”此外,学校还培养了全程陪护在异境遭遇严重车祸的素不相识中国游客的柬埔寨籍学生伯瑞卡,以及长期热心参加敬老助老志愿活动的韩国籍学生权容载等一批友华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递着中国好声音。

    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教育对外开放也在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赋能中不断壮大。为此,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活动半径,先后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及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打造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开放性和国际性高端智库,搭建研究、资源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新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服务。

    近年来,学校牵头建成我国在东南亚地区首个材料腐蚀试验站网,并联合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成“一带一路”东南亚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沿线国家培养学生超过千名;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助推中马(马尔代夫)友谊大桥和中泰高铁、印尼雅万高铁建设;全力推进中国标志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综合产业园青山园区”建设,年产不锈钢达200万吨,年销售额近5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非洲赞比亚中色集团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全国高校率先为驻外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重要回信中进一步强调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潮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心意相通的深层基础,更应顺应大势,积极作为。学校也将一如既往地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通过更加活跃的开放半径,携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属于北科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