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丰富新时代大学育人文化
——对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
李学伟
图一 普适育人模型
图2 育人链条模型
图3 U型推进机制模型

    步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养成中国特色的大学立德树人育人自觉,进而形成丰富的新时代大学文化,这是立德树人成效的文化自信与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问题,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亦是大学的使命。大学必须坚定这一使命,并将其作为大学的育人理念,指导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立德树人育人自觉,从而丰富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化。

    探索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系统化的落实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把握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方向的保证。其他课程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主动挖掘育人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自信的力量。

    大学在系统化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时,要重点发挥课程的重要作用,课程本身包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所有的教育目的主要通过课程作为中介实现。通过“普适育人理念”“主动育人意识”“育人链条实践”三模块的融合互动,形成普适育人体系,由此我们构建了普遍适用的育人模型(图1)。这一模型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指导大学工作的中心理念,推动形成主动育人意识,使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同时以育人效果检验育人模型效能。

    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构建了一套指导学校育人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阶段性成果,在北京联合大学取得初步实效,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作为学术共同体,学术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根本的特征。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内外教育发展和国际大格局也告诉我们,要深入践行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培养有格局、视野开阔和具有学科专业竞争力的人才,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和育人水平,这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

    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核心能力在于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宽广的学科视野是教师育人育才的前提,也是自身“硬功夫”所在,扎实的教学及学术能力是教师育才育人的基础。课堂育人的关键点在课程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及相关历史、人物、文化、成就、作用等,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会结合关键点隐喻并启示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育人艺术是传道授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坚守学术精神,探索育人育才的思路和方法,传递育人的正能量,增强学生收获感和自信。

    教师在教学链条上的功夫是育人的关键抓手,广大教师要练就教学链条上的真功夫,在“研、创、教”“考、评、改”等链条上育人。由此,我们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育人链条模型(图2)。

    教师在业务上重点在“研”,研究课程内容,拓展课堂知识视野,探究学科前沿,体现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艺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提供正向能量,让学生收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创造“教”的条件,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教师在学习效果上要重视“考”,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健全和完善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促进人才培养效果;通过“评”来进行分析、评价、诊断,对教学内容、方法、成效和学生学习、质量、效果等进行总结并提出诊断意见;通过“改”提出整改措施,提升育人育才成效。我们通过教育教学链条管理,激励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练就教学链条上的真功夫,提升科研与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学为主体,管理为辅助,管理行为要为教学行为有序有效开展提供动力。通过完善活动规范、目标导向和秩序构建等体制机制建设,规范人的意识、行为,完成育人文化建设和价值塑造,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教学管理最终回归育人本质。

    大学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围绕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明确育人理念,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从学校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教师个体到全员,从试点专业、试点学院到学校各专业、各部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形成主动育人意识,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我们总结形成了“U型推进机制模型”(图3)。

    为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形成责任担当自觉,就需要完善体制机制,通过约束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高水平育人自觉。大学通过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以提升科研与教育教学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研、创、教”“评、馈、育”“考、奖、聘”三环叠加的教育教学链条管理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域运行保障机制、学术发展与创新支持机制、教师投入激励约束机制、教师考核和评聘的激励机制、育人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建立“学科有归属、学院有区域、专业无界限”的教师综合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有压力、有动力、有约束、有激励”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形成育人合力,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育人自觉,提升大学育人能力和水平。

    养成立德树人育人自觉

    大学要确保立德树人工作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格局视野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这是大学育人水平提升和北京市属大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保障,是营造育人文化和养成育人自觉的基础。大学通过组织行为,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育人导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高水平育人的大学环境和氛围,教师逐步把对育人文化的认知转换为日常践行大学育人育才初心的个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凸显并塑造育人价值。

    教师的责任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教学热情和担当作为是教师育才、养成育人自觉的保障。大学要健全更系统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师德师风典型、榜样群等,充分发掘教师潜力,提升广大教师育人自觉性,提高教师育人育才核心竞争力,营造能有效激励教师崇尚学术、关爱学生、热爱教学、乐在育人的环境,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氛围。教师逐渐建立毕生以教育教学为事业的教师精神和热情,推动形成大学自下而上涌现出的一种传播正能量、崇尚学术、崇尚育人的氛围,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自然和自觉行动,进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自觉育人的大学文化。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大学必须落实好人才培养的使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养成中国特色大学立德树人育人自觉,进而形成丰富的新时代大学文化,这是立德树人成效的文化自信与根本保证。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