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助力乡村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为乡村微经济体培养复合型人才
张德成

创新案例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位于西湖龙井茶乡,2007年以“龙井3号”茶楼的扶助项目为起点,学校抓住乡村微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产品同质、服务低端、技术老化、缺少标准,以及缺乏品牌培育意识与方法等痛点和难点,搭建乡村助提平台,成立“西职服务队”,师生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在协助乡村微经济体解决问题中,培养懂技术、能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形成复合型本土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

    西湖职高的实践探索影响遍及临安、桐庐、台州、丽水、磐安、金华等钱江沿线地区,建德新安江职业学校、衢州开化职教中心、淳安千岛湖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农村职校陆续加入其中。这些职业学校与乡镇、企业共同组成“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联盟”,厚植多方联动的良好职教环境,培养更多具有乡土情怀、投入乡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一体化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处于杭州城市西南部的西湖区集中了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三大类产业,在兼顾传统产业并注重区域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产城融合、提升能级的建设路径。

    该区域内的乡村微经济体中,乡村旅游餐饮类占一半以上,尤其是西湖职高所处的转塘、上泗、龙坞地区,集中了杭州大部分旅游休闲产业。经过调研,在分析复合型本土人才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学校架构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意能力和经营能力为支撑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圈。学校与企业、行业以及相关微经济体共同设计学历教育、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复合型本土人才一体化培育路径,打破职业学校的教学壁垒和只着眼于高端用人市场的培养定位,根据业态对人才的需求,培育从基础服务型到创新创意型等多层次跨界人才。

    不少从西湖职高毕业的学生带着乡土情怀,回到乡村创业,参加村干部竞选。2017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胡时敏,在校期间选修了跨专业课程“电商实务”,实习期间参与西湖职高合作民宿的经营推广项目,如今在老家建德创立了自己的农村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土鸡推销出去,形成有创意、重生态的乡村农场旅游品牌。此外,西湖职高还定期为乡村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淡季集中培训,旺季现场指导,并开设茶艺、中餐、电商等多项技能等级考级培训班,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升技能,获得行业准入资格。

    牵手政行企组建复合型本土人才培育联合体

    西湖职高牵头建立由职业院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乡村振兴复合型本土人才培育联合体,形成多方联动、育训并举、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良性态势。

    联合体依托浙江省点心小吃专委会建立“两库两中心”,以钱塘江一带民宿、农家乐、地方特色餐饮企业为培育点,进行从业人员培训与产品培育。收集整理1000款地方点心小吃,建立“地方特色点心小吃库”,将地方点心产品化、标准化,为地方特色点心走向市场铺垫道路,打响浙江民间餐饮品牌。通过技能竞赛,建立“特色餐饮旅游人才库”,制作民间艺人手册,提升民间点心艺人的影响力。

    联合体为学校重构复合型本土人才培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学习项目。学校梳理烹饪、旅游、电商、建筑设计四大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围绕乡村旅游餐饮产业链,形成“餐饮—旅游—设计—销售”课程群:技术类课程、研创类课程、经营类课程、文化类课程。这四类课程群以渗透、嫁接、重构、开发等方式,融入四大专业的课程体系,乡村振兴项目成为课程内容、教学情境、项目产品,从而培养学生在不同乡村微经济体情境下的职业能力。

    在乡村产品项目孵化中实现生产即学习

    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从业人员共同分析乡村微经济体工作场景特点,开发系列学习项目,以乡村产品孵化为核心,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放在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工作场景中进行,真正做到生产即学习,在解决乡村微经济体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者复合能力的提升。

    一是技术提升学习项目,孵化特色乡村餐饮产品。针对乡村旅游餐饮业多任务协作、复合能力要求高的特征,修改企业标准,设计针对不同场景的个性化培训项目,如上泗特色江鲜和湖鲜的制作、茶艺表演、茶点茶肴的制作等。

    二是产品研发学习项目,孵化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考察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与业态特征,依托名师工作室与大师工作室,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结合茶乡特点改良经典菜品,融合上泗地方美食“龙井茶席”的设计与制作;侧重生活体验、文化推广的乡村研学方案的设计与推广。

    三是品牌培植学习项目,孵化特色乡村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挖掘、营销植入、新媒体运营等方式,推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形成相应的学习项目,如以西湖职高与西湖茶研会共同编辑出版的《西湖问茶》杂志为载体,师生采访茶村、茶农,讲好乡村故事,推广茶村文化;建筑专业与园林设计企业合作,师生协助美丽乡村改造计划;电商专业师生与“乡村宝”平台合作,协助村民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产品营销与文化推广。

    建设基地探索“学分改革+潮汐管理”培养机制

    学校投资建设了高水平旅游服务产教融合基地,为系统化教育培训提供场所,形成提供标准化技术教学与培训的技术培训中心、为产品培育提供试验场地的产品培育中心、以职业体验培训为主的文化创意中心,并针对课程群开发了四类资源:技能示范类资源、课程讲授类资源、研发创新类资源、文化理解类资源,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

    学校对学分制的构成进行了部分改革,将综合实践学分由原来的10%提升至25%,实习学分由原来的15%提升至20%,保障在校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利益,提升参与积极性。其中,综合实践学分除了第二课堂与寒暑假的外出实践外,增加学生参加服务队的成效;实习学分除了每学期带队教师、实训处负责人与实训基地负责人的评分外,还增加了实习期间的特殊奖励分,由学生与实习单位提出申请,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核后给予奖励学分。

    为了解决正常教学时间与多时段参与项目需求的冲突,学校组建了灵活开放的师生服务队,以招募的形式开展生产、服务、研创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振兴项目。服务队成员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各专业学生志愿者、企业与行业师傅。参与服务队的学生采用自动报名与教师推荐两种方式,项目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在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推进复合型本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从给乡村微经济体培养、培训人才,解决其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到给乡村微经济体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直至参与品牌经营与产品研发,成为微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而师生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过程中,提升了技能,改变了理念,培养了情怀,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反哺区域、提升乡村自身造血功能的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中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