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激发办学活力的“新都实践”
——成都市新都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综述
禾苗

    新都,“古蜀三都”之一,数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座镌刻着2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都,曾涌现出诸如杨廷和、杨升庵父子以及著名爱国诗人艾芜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深刻影响着城市气质与精神,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进取和创新的动力。

    早在2016年,新都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开始试行现代学校制度试点改革项目。通过构建“三清,三放,三引领”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形成“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把财力投放在激发办学活力上,把智力用在落实立德树人上,把努力凝聚在家校共育上”的教育治理特色。

    破困局

    下放人事自主权,打破编制瓶颈

    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是成都北门门户,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0万人,在新都区建设“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的规划中,大丰依托与主城区的距离优势发展现代商务板块,近年来,每年有近1500名适龄的随迁子女需要入学,加上本地户口的孩子,大丰街道的“入学难”问题一度严重。

    新都区承载了成都市区县中较大学生数量的基础教育。近年来,新都区聚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急剧攀升。教育的现实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体量大、就学难、需求高是新都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新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位需求增大,而编制紧缺,“人”成了新都教育面临的困局。如何破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2016年,新都区按照国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原则,在中小学开启了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提出“三清三放三引领”,即厘清政府部门统筹管理的职权,厘清部门指导服务的职责,厘清学校自主办学的职责;放活人事管理权,放活资金支配权,放活学校内部事务管理权,以标准和评估引领法治发展,以目标和理念引领科学发展,以课程与科研引领优质特色发展。

    2016年启动改革,新都区在大丰街道布局北星小学和蚕丛路小学两所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学校。北星小学为新建学校,而蚕丛路小学则由新都一中城北校区改建,两所学校相继投入使用后,极大缓解了大丰街道的入学问题。

    “每年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在这样的现代学校制度之下,学校能适时补充需要的教师。”北星小学校长曾祥琼说,2017年秋季学校投入使用,第一年只有700多名学生和41名教师,而如今学校有2300多名学生,120多名教师,如果按照传统学校选聘教师的流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短时间快速增长的需求。

    蚕丛路小学校长李继美说:“在传统体制下,学校缺教师需要上报审批,相关部门再组织公招,最后分配到学校。一方面流程较长,另一方面也不一定能选择到合适的教师。而在新都区的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学校,学校拥有教师聘用权,能够实现教师自主招聘、全员合同、优胜劣汰。这样的制度让学校‘按需选人’成为可能,同时带给教师一定的职业生存压力,能进能出的政策更容易落在实处。”

    创新法

    实施“一校一评”,激发内生动力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最终指向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所以重要的目的是要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新都区意识到仅有管办分离,没有评估优化,是难以真正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基于此,新都区在下放人、事、财权后,不断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积极探索“一校一计划,一校一标准”学校评估路径,并初步形成了“一校一评”的现代制度学校综合评估模式,有力保障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了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促使学校“知得失,找差距,明方向,谋未来”。

    在实践推进中,新都区学校评估改革抓住评估标准这一“牛鼻子”,找准评估改革的突破口,以“一校一评”的基本思路来重新设计学校综合评估方案,进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评估中存在的评价主体一元(教育部门内部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经验观察)以及“一把尺子丈量不同学校”等经验做法,实现评价主体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方法由“单一”转变为“多样”、评价标准由“一把尺子”转变为“多把尺子”。

    新都区旃檀中学和旃檀小学是较早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在明确了学校的权责关系后便退居幕后,实现管理和办学的分离。两所学校制定了学校的章程,建立起公开民主的管理新方式。

    “我们每一年都有一个基本目标和校本目标,基本目标是一些基础性的‘托底’考核,而校本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学校的个性化评价。”旃檀中学副校长赖静介绍,学校提倡因材施教,“一校一评”就是对学校的个性化评价。而这个校本目标一定是基于学校未来长远发展设定的。

    赖静坦言,评价方式的不同将产生工作状态和方式的变革。因为有了校本目标,学校在制定每年工作计划时都会非常深入地思考,而在以前的传统制度中,学校每年的工作计划其实大同小异。如今的计划实实在在关乎着学校的发展和评价,教师们都会非常重视。赖静说:“今年的工作计划在运行中仍在改进,已经第六稿了,每个字都要赋予意义。” 

    “以前可能为了计划而计划,如今的计划则是为了全校的共同目标。”旃檀小学校长史良静说,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的核心其实是用法治生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而评价制度的改革让每一所学校更能因地制宜地发展,从而实现“一校一品”。

    史良静介绍,当学校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全校教师就能拧成一股绳,把所有心力都放在工作上。与此同时,现代学校制度所赋予的教师自主聘用和管理权限以及推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教师工资体系,让学校更有活力、教师更有动力。

    如今,经过几年的探索,新都区正逐步把“一校一评”应用到区域内所有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过去由“升学率”数字决定,而今改为多元评价,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代表参与其中,用评价制度推动学校改革。

    出成效

    “一校一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改革初期,新都区明确要用足功夫:即政府部门在确权、让权、放权上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导、服务和监管上下功夫,试点学校在建章立制、课程建设和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对于试点学校而言,下足功夫,力求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从2016年首所试点学校,到现在新都区共有6所新建学校试点推行了现代学校制度。这6所学校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新都区“就学难”的压力。同时,由于实行自主招聘“员额制”管理教师,有效地破解了新都区编制奇缺的突出问题。更令人赞叹的是6所新建学校在短短的时间内都能达到“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标准,无一例外地发展成为新都市民认同的“好学校”。

    北星小学被家长们称为“不交钱的优质学校”;蚕丛路小学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和新迁入市民子女倍加喜爱的“幸福学校”;毗河中学逐渐成为高品质的窗口学校;不到3年时间,锦门小学“一校三区”格局已经形成;旃檀中学学生可自主选择、走班上课的校本课程已达90门;较早进入试点的旃檀小学已是声名在外……

    “这种改革,其实是一种常识的再认识和回归。”在毗河中学校长黄旭阳看来,高质量的学校要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毗河中学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学生的精神乐园、教师的幸福家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圣园。以“德慧一生,行知天下”为统领,系统建设校园文化,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基础课程,开发博雅而有选择的拓展课程,打造以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特色的志趣课程,同时研发初中、高中、大学联学课程的“三阶六翼”校本课程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改革带给学校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锦门小学副校长鞠宇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校能快速发展的秘诀主要在于先进的制度。

    当有人问起学校情况,锦门小学的门卫都能讲清楚学校的办学理念。鞠宇常常给人举这个例子,在她看来,这其实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每一位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动力所在。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实行扁平化的分部管理,每一个分部的行政工作人员就像一个“大家长”,带领着所有教师一起做好工作。而开会的时候,行政领导说得少了,教师们说得多了。“现代学校制度下,学校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鞠宇说。

    2021年3月8日,成都市新都区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1年项目清单,新都区将通过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动城市能级、经济质效、发展动能、宜居品质、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新都区成为成都市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板。

    未来5年,新都区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23所,新增学位27000个。同时,加大优质学校的培育,到2025年高品质幼儿园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中小学优质学校覆盖率达到70%。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新都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必将助力新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禾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