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
重庆财经学院
守正创新 思政课建设有里有面
张毅 常晓薇 倪倩茜

    民办高校思政课该怎么上?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庆财经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对此进行了回应。

    顶层设计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重庆财经学院是一所民办财经类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思政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四年不断线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制定了以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力军的思政育人队伍。2018年,学校党委指导举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充分实现了将党的理论知识、国家方针政策等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增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切实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制定了以“五优”(品行素养优、理论基础实、专业本领硬、动手能力强、沟通合作易)教育理念和“五实”(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实创)育人工程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品行素养优”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核心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为全校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课专题讲座,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反哺思政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为激励师生奋发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切合时政热点,每学年在全校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思政德育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全校优秀思政课实践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年度德育人物评选活动,并组建先进模范宣讲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格局。

    特色引领

    实施专题化实践教学

    学校党委将党建、思政课理论教育教学、党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的民办高校思政育人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也积极大胆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教材大纲为依据,切合民办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实际,针对现有本科思政课程性质,设定了“亲情篇、爱国篇、诚信篇、情感篇、文明篇和法律篇”等专题实践教学主题,并与团学组织合作开展了“播种道义,收获温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525心理健康”等特色德育活动,力求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前,学校已构建了以涵盖课堂基础教学+校内实践专题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三个课堂联动”为育人模式的党建、学团与思政课程改革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2014年,获立市级“三个课堂联动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改课题;2018年,获立市级“新时期提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党建课题以及国家教育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课题;2019年,成功获批重庆市民办教育协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建设项目。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助力服务基层。先后在重庆市歌乐山特殊教育学校、佳诚律师事务所、重庆市第一福利院、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社区、重庆市巴南区司法机构、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社区、重庆建川博物馆等建立多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校内成立了“律管家”“青马工程”等特色学团思政工作室以及重庆首个驻校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以及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思政育人新局面。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教改教研取得良好成果,荣获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优秀奖1项,获立一批校级思政教研团队;获得了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共6项的优异成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自编校本教材4部;主研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国家级别课题1项,主持重庆市社科部门、教育部门人文社科、教改等项目达30余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立德树人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为了深化思政课理论教育,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量身设计了系列理论教学以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和每门思政课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应专题,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分组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专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通过观看影视《神童的成长》,设置“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题讨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新中国如何开展工业化建设”“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专题,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相应评价并计入考核成绩。

    为解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挖掘难的问题,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学校党委领导和教务处推动下,把思政育人与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相融合,先后立项11门校级课程思政和2门市级课程思政项目,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20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院部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前后开展了7次专题讲座,并定期邀请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参加思政课建设,形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育人的联动效应。

    改革创新

    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格局

    作为重庆市高校思政理论课“手拉手”共建行动第九组组长单位,学校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着力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

    学校邀请巴南区教育部门和所在区中小学共同探讨思政课改,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汲取各校德育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共同建设思政育人新格局。

    为切实推进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格局,共同推进思政课改革,学校还与其他成员单位一起就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了定期集体备课机制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着力健全集体德育交流机制,切实推进大中小学跨学段交流;持续深入开展“手拉手”共建行动,创新探讨构建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体系等工作目标。 

    为切实保障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工作落实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重庆市巴南区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校,开展了6次思政教学集体备课会;对接实践基地巴南区司法机构相关负责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行解读,并作了“法律护航青春梦想”系列专题讲座;重庆市委党校党史研究专家高广景对“四史”教育作精彩讲授,还组织高校到巴南区各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如与龙洲湾中学探讨大、中学思政课教学如何衔接,与星澜汇小学探讨体育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还带领大学生到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开展“红岩‘金纽带’,德信共育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共建3次活动,被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官微宣传。2020年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会上,学校跨学段思政课共建的工作经验被肯定。

    (张毅 常晓薇 倪倩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