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5日 星期四
着眼“四个对标” 推进“四大改革”
——四川工商学院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探索
黄水荣

    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和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整体上开始进入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要适应这个转变,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系统解决困扰学校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四川工商学院作为四川省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自2017年2月启动实施人事综合改革以来,着眼“四个对标”,推进“四大改革”,探索和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选才、用才、育才、稳才”的四位一体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有力支撑着学校教育事业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对标全员岗位聘用,推动人才选聘机制改革,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全员岗位聘用是结合高校不同岗位工作特点、由学校与教职工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契约关系,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灵活应用。

    四川工商学院抓住人员聘用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全员岗位聘用,推动人才选聘机制改革。学校人事管理部门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践行人才选聘“服务至上”观念,通过制定覆盖人才选拔、聘用、考核、晋升、退出等全员岗位聘用全周期配套制度,实施岗位设置、人才招录、领导人员任用、劳动合同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改革,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教职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岗位管理动态调整的“选才机制”,从而有效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近3年来,四川工商学院完成1000多名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工作;通过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62人,110余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中层、基层领导岗位,153名中青年骨干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根据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教学质量测评结果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依法依规与25名不符合岗位聘用条件的教职工解除劳动关系,14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转岗),18人退出中层领导岗位(转岗)。

    对标现代大学制度,推动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四川工商学院直面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标现代大学制度,推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学校通过全面修订完善学校章程,使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治理中居于统领地位,有效规制组织内部权力运行,成为依法依章程办学的根本制度保障;通过改革董事会组成和完善议事规则,确保董事会决策的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均衡性;通过给予充分授权、明确行权规则、实行经费预算等落实“校长负责制”,发挥校长“专家治校”作用;通过加强组织建设、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党建经费,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学术组织设置,广泛凝聚智慧,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授治学”;通过规范教代会,建立重要事项主动告知、公示制度,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监督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依章程办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全面落实,使广大教职工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形成凝聚智慧共谋发展的“用才”机制,从而有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近3年来,四川工商学院完成董事会、党委、行政领导班子改组或换届,5位具备条件的同志实现在董事会、党委、行政领导班子三向进入、交叉任职;完成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7个学术组织的组建工作,召开学术活动与会议20余次;规范召开教代会3次,教代会代表听取、审议校长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等,教代会提案197项,立案实施8项;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广泛听取工会、教职工意见100多项次,被评为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

    对标教师成长规律,推进培训培养体系改革,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不断给予继续教育的机制。民办高校初创阶段,由于主要依靠以生养校,办学经费有限,普遍存在优先保障基建投入、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甚至存在“宁可对外招聘,不愿自己培养”的现象,忽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投入。

    四川工商学院摒弃短视行为,本着既要用好教师也要培养好教师、既要关注教师的眼前利益也要关注教师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坚持“发展教师,成就工商”的理念,主动对标教师成长规律,推进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改革。学校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设立教师发展基金(“十三五”500万元,“十四五”2000万元),实施教师内部培养“三大工程”(基础工程、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外送培养“五大计划”(公司企业挂职锻炼计划、在职攻读学位计划、国内高校访学交流计划、境外高校访学交流计划、管理骨干培养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七项措施”,构建起了短、中、长期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国内和国外相结合及进修、培训、访学、挂职、交流相结合的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立体培训培养体系,形成“用养结合”持续发展的“育才”机制,从而突破教师发展瓶颈,消除员工成长之忧,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

    近3年来,四川工商学院“基础工程”培训培养教师3000余人次,“提升工程”培训培养教师1700余人次,“卓越工程”联合教学、科研部门培养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教学名师、优秀教师5人;安排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121人次,组织国内访学、交流13批共计120人次,支持境外访学、交流6批共计40余人次,累计参加学历提升计划50余人次;认定“双师型”教师251名。

    对标人才竞争需要,推进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川工商学院在新一轮发展中,通过精简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非必要人员成本、制度成本。同时,主动对标人才竞争需要,推进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学校按照“三个打破”(打破利益平均分配格局、打破单一课时计酬模式、打破传统身份管理模式)的改革原则,适应全员岗位聘任、目标管理的需要建立“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挂钩考核、动态调整”的薪酬分配、增长、激励机制;不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实施薪酬等级调整“倍增计划”,确保整体薪酬福利水平居于省内同类民办院校前列;落实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全额带薪寒暑假、产假、哺乳假、陪产假、医疗期等福利待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年金”、年度体检、商业保险、“拎包入住”公寓、子女就读等校内福利制度,构建多元组合的福利保障体系,使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待遇留人后顾无忧的“稳才”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逐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得到持续提升。

    近3年来,四川工商学院教职工薪酬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5.08%、6.8%、7.7%,累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近6000万元,年度考核优秀、合格的2400余人次通过薪酬等级倍增计划获得每年1—3级加薪,600余人次通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获得一次性6—9级加薪,“五险一金”缴费基数大幅度提高;同时,23人因职务降级、年度考核“不合格”、连续两年考核“基本合格”被调降薪酬等级。

    四川工商学院的人事综合改革系统解决了困扰学校战略转型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探索建立了“选才、用才、育才、稳才”的四位一体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营造了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并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得到广大教职工的充分认可,不仅为学校实现新时代“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十四五”高质量推进转型改革、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应邀在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全省民办高校举办者和校长专题培训班上分享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多所民办高校到学校考察交流人事综合改革做法。社会各界对四川工商学院举办者和董事会不吝加大经费投入、深入推进人事综合改革、全面构建支撑学校事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认为这一探索对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黄水荣)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四川工商学院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探索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4/15/11/ZGJYB20210415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