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闽江学院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本报记者 黄星

    四月雨初霁,信步走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闽江学院,南门入口处的石头上“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16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亦是闽江学院长久以来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设置:从“6”到“66”

    闽江学院文学院学生刘雅婧言及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场景,依旧心潮澎湃。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专业设置方面都紧扣社会需求。”

    该校教务处处长黄鸿鸿告诉记者,2002年,闽江职业大学与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设立闽江学院时,仅有6个专业,且多是传统的基础学科专业。时任院长杨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地制定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育人方针。20年间,6个专业拓展成了66个专业,其中不乏大数据、数字媒体、纺织工程等地方紧缺且前沿的专业。

    服务地方发展需求是闽江学院不变的办学目标。

    福建省纺织产业发达,尤其是在福州,纺织业的总产值已达3000亿元,位居三大支柱产业首位。闽江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永贵表示:“作为省、市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我们通过合作开展调研、项目研发,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了解企业方面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全省唯一的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服装设计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群。”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对接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海丝福州、福州制造等战略主题,闽江学院将采取组建特色学科群的办法,着力做实智能信息与大数据、海洋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管理与法律、闽都人文艺术与传播、纺织服装与新型材料等五大学科群。各学科群围绕一个主题共同发声,与福州发展深度融合、高度匹配。

    科研导向:“两条腿”走路

    1993年任教于闽江职业大学的林中燕现任闽江学院科研处处长。对于学校初创期的艰难她深有体会:“那时学校办学规模小、实力弱,需要另辟蹊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办学思想和理念高瞻远瞩,让我们受用至今。”

    在科研项目创设方面,闽江学院采取的是向上寻求特色优势的尖端突破,向下落地服务产业需求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该校发挥既有学科优势,积极参与纺织、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海洋研究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决策研究,另一方面,借由校地合作项目、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该校全面做好高校科研的落地服务。

    该校林文忠教授团队与校友企业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由企业方每年出资50万元支持共同研究。基于产学研联合平台,该团队于融合测量技术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在智慧城市规划、山体滑坡治理、古建筑修复等多个领域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充分激发科研活力,闽江学院在省内较早实行科研项目校内资助,并通过开放科研助理聘用绿色通道、与校外单位在校内共建研发机构等举措,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林中燕提及,仅针对科研项目管理,该校近年来就出台了20多项制度,并与福州市相关部门及各县(区)均签订了共建协议。“聚焦小而优、小而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循着这样的思路,目前我们的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了思路清晰,架构合理,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创”教育:积蓄强大动能

    闽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叶周敏原本毕业后打算去大城市,从事艺术培训。考虑到叶周敏的家乡福建霞浦大黄鱼养殖业发达且其家中亦有积淀,校方便鼓励他回乡创业,并主动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叶周敏将学校所学应用于养殖产业创新之中,做到了年产值近亿元,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这样的例子在闽江学院很常见。据该校创新创业创造学院常务副院长何伟介绍,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校毕业生有一大部分会选择创业。“起初不少学生的创业比较简单,常常是激情满怀却频频碰壁。为此,我们设立了‘三创’学院,目的就是为了帮扶学生走向高端的技术创业、成功创业。”

    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到企业参访调研、创业人讲述创业史、校内竞赛等方式,该校近乎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创业。几年下来,已有一大批闽江学院的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中,创出了自己的精彩,而这部分人又成为学弟学妹们很好的范本和资源库。

    何伟表示,学校对于学生创业的支持并不止于毕业的“送上马”,即便是毕业后还要“再送一程”,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对接。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闽江学院院长王宗华表示:“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指引的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适应社会需要,不贪大、不求全、不跟风,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