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长安大学: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沙爱民
长安大学北校区
学生在调试自移动智能识别机器人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李婷副教授为学生讲授思政课
“全国模范教师”申爱琴教授为学生授课
长安大学学生在港珠澳大桥实习
长安大学南校区风景

    作为一所与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同向同行的高校,长安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西部、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面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历经近70年的建设发展,长安大学正逐步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累计向海内外输送近30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长大”智慧和“长大”力量。

    因行业而生、与行业同行的长安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长大模式”,塑造了以行业优势服务国家建设的“长大品牌”,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一代代“长大人”以无私奉献、矢志创新书写着兴业报国的“长大故事”。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长安大学持续瞄准国家建设和行业需求,将“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扎实功底的优秀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多年办学历程中,长安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着力培育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这种教育自觉始终贯穿在学校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无论是公路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行业责任感、国土资源人“负重远行山水间”的职业豪迈,还是城乡建设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美学追求,都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有情怀、有理想的专业人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长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按照“关键课程”“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标准,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落实“大思政”教育理念,实施“三项工程”“三个计划”,帮助新生“入好门、走好路、学好业、成好才”,实现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文化熏陶和制度育人相融合、工作提升和队伍建设相促进;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特聘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开设“‘一带一路’与交通强国战略”“地质文化与地质人精神”“绿色发展与人居环境”等行业思政课程,以情怀讲专业,打造有信仰、有温度、有文化的专业课堂,于无声处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培育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挖掘学术大师、优秀校友典型事迹,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举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先后邀请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总工程师及地质学科的8位“杰青”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矢志报国、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知识体系和职业规划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还要涵养情怀、树立理想、增长见识,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学生开阔人生的视野和展望未来的眼光,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健、行得更长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越来越需要具有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对现代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不仅推进了教与学的方式转变,还深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呈现效果,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智能环境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所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校,长安大学始终秉承“育人为本、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同国家建设需求、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传统优势学科、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学校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项目建设,36个专业入选国家、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1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开设了基地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际班、工科试验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推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实现在线教学资源的深度共享,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育人体系;在融合“互联网+”“智能+”技术的“新常态”教学要求之下,启动智慧教室建设,为开展研讨性教学、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提供优良平台,广大教师利用先进智能教学设备与在线学习平台有效融合,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衔接,提高了整体授课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全面布局“智慧+”“绿色+”“大数据+”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增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风景园林、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本科专业;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扩展知识结构,开阔专业视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智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国内外形势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守住一颗初心,要时刻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会变,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的目标不会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必须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坚持不懈地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矢志创新、开拓进取,构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持续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长安大学发展建设的新篇章。(沙爱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4/09/08/ZGJYB20210409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