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
西南政法大学
“四位一体”打造德法兼修的课程思政
吕亮 程嫄媛 杨茜

    大学的首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西南政法大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法学学科优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形成立足特色、分类推进、示范引领和品牌锤炼“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之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特色

    顶层设计为思政课程建设赋能

    学校党委从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入手,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力度。自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制定了《西南政法大学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评价机制。校党委专门设立了“三全育人”工作部,制定出台了《西南政法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西南政法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和《西南政法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办法》,基本形成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推进课程思政“三大计划”有各项制度保障:《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20—2023年)》《西南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择优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等。

    学校党委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和学校博士点培育学科)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建设。依托“西南政法大学意识形态战略研究中心”“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两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2019年11月,欧阳锐璇、文学平、商爱玲、邓斌4位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占重庆市获奖教师的1/3。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三维多元模块化教学模式,获得2017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德法并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据此,学校立足法学背景,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严格开设、开好思政类各门必修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作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拔尖创新型法律人才,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同时,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及市级有关文件精神,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四史”类通识选修课。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和“四史”教研室。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和新冠疫情防控知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四个“来之不易”,深入了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激励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和重庆的事业发展中。

    分类推进

    “思政课程群”服务“三全育人”新格局

    通过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确保所有学院、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确保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根据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建设了覆盖全校师生的四大课程思政群: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程群、宪法法治教育课程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群、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群以及美育、劳动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课程群,同时,精准推进七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建设以法学专业学科为龙头,新闻学、政治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广播电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国家一流专业为主体,省部级一流专业和重庆市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为基础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

    学校宪法法治教育做得有声有色。持续推进“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百人宣讲团”项目实施,常态化开展“民法典”普法宣讲活动,把“民法典”教育纳入学校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民法典”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在法学及刑侦学院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中华法系及其现代化”“中国法律思想史”等金扣子系列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基础”“法律职业伦理”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强化职业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课程,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知识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示范引领

    挖掘“三度”综合素养课实践价值

    学校大力实施“新时代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遴选有基础的综合素养课进行示范化建设,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温度”(知识性、人文性)。

    2018年,学校打造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25门“特色示范课堂”;2019年,通过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立了3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0年,获批5项重庆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项,同时设立了24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研究项目。

    打造课程思政系列示范公开课和名师指路课程思政讲堂是学校课程思政的重头戏。2019年,学校推出首批15门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邀请国家级别、市级、校级教学名师带头上讲台。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龙大轩教授的“孝道与法律——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孝老爱亲’思想”讲堂,引经据典,讲述了孝道文化和思想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师生们反响很大。“中国法制史”教学团队充分挖掘各法文化课程的育人要素,创造性提出“将突出文化自信意识和传承精神融入法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学校还推出以“法律基础”“民法精神与社会文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为重点的在线开放课程思政示范课系列,并受到好评。目前,这4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选课人数众多,特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学校首门由“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制作的“马工程”教材配套在线开放课程,也是国内首门法学专业的“马工程”教材配套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后,已经有超过3万人选修,且被多所高校选作校内专业课程的SPOC课程资源。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分析现实问题,善于从中国经验中发掘和讲好中国故事。如实践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要求学生不仅钻进去“学”、沉下去“悟”、站上台“讲”,还要走出去“做”。截至目前,大学生讲习所分别走进图书馆、走进党课、走进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走近教师、走进团支部等,开展了223场宣讲活动,共有409人次上台宣讲,受众达两万余人次。

    品牌锤炼

    打造西政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体系

    学校出台《西南政法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并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推进会,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落实新阶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前不久,学校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路径、方法技巧等开展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研究,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项目培育、交流研讨、教师培训、教学比赛、优秀案例推广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教学名师、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形成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并组织落实,打造具有西政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体系。

    目前,学校已组织专家结合法学专业课的特点,研究编制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质量表”,围绕教学管理、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特色项目等要素对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设置量化指标,打造凝练德法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

    以教学竞赛项目为抓手,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各类教学竞赛体系,特别是“西政金课堂暨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劳动和技能竞赛”、“精彩一课”教学能力大赛和“柯泰教书育人奖”评选等;面向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征文比赛;开展“西南政法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培训”;由新闻传播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培训”;各法学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等专题培训。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优势,形成统一的教学规范。

    (吕亮 程嫄媛 杨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西南政法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4/07/08/ZGJYB20210407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